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工科赋能·‘芯’锋承韵”实践团深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卓克基中心学校及周边乡村,开展以“科技筑梦西部,青春戍守初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结合工科专业优势,通过红色教育、科普服务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青少年及农牧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走进卓克基中心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供图)
在卓克基中心学校,团积极探索“科技+思政”双轨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以“工科赋能”为核心,系统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红色教育方面,通过3D动画还原革命历史场景,结合“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宣讲,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并探访卓克基官寨文化教育基地,设计“星星灯”STEAM课程,将电路编程与红色文化融合,引导百余名少先队员通过协作拼装实践厚植爱国情怀。同时,开展红领巾标准化佩戴及礼仪培训,强化青少年组织认同感。
(学生们拼装好的机械小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供图)
科普教育方面,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卡尔”机器人、智能小车套件及电路教学模组,为全校6个年级学生开设工科思维启蒙课程。通过“静电章鱼”实验、机器人舞蹈互动、智能小车编程等沉浸式教学活动,累计发放实验材料包300余套,指导百余名学生完成基础电路搭建与机械组装。课程结合春晚机器人、DeepSeek大模型等前沿案例,激发青少年对人工智能、机械传动等领域的探索兴趣,推动科技报国理念落地。
(团队走进卓克基官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供图)
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创新实践进一步落实。团队立足当地红色资源与特色产业开展深度调研,梳理红军驻留18天历史,形成近1万字《卓克基红色记忆电子档案》,以工科视角解析革命实践中的技术智慧。针对马尔康市林麝养殖产业,团队还通过技术溯源、场景观察与农户访谈,系统分析“低海拔人工驯养技术体系”“无创活体取香工艺”等核心技术突破历程,考察智能监测设备在林麝生长数据采集、环境调控系统优化养殖条件中的应用,探索“科技助农”创新模式。
(团队听取林麝种类介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供图)
此次实践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落实“把科技送到基层,让创新赋能乡村”指示精神的具象化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工科赋能+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推动实践成果转化,引导青年学子以专业能力服务基层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创新本领,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李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