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块石畔前辈们攻坚克难的身影,到新时代电力人坚守岗位的执着,“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火种始终在电力行业传递。近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薪火潼光・电脉传承”社会服务践行团走进发电厂及周边变电站,与一线电力工人面对面交流,在访谈中聆听精神传承的故事,在设备林立的变电站里感受精神落地的力量,让“三块石电力精神”在实践中愈发鲜活。
紧急任务里的精神答卷,“韩师傅,您工作中参与过最紧急的任务是什么?团队是如何践行三块石精神的?”在发电厂的会议室里,作为2022年毕业、已扎根岗位近三年的青年电力人,韩工这样说道:“最紧急的要数去年5月220千伏高考变电站的投运,那是三天两夜连轴转的硬仗。”
(“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对韩超进行采访)
他回忆道,变电站投运是关乎电力安全的“大工程”,验收环节哪怕一个螺丝松动都可能引发设备爆炸,甚至造成人身伤亡。“我们整个团队从验收、调试到最终投运,连续熬了三个白天两个晚上,我自己跟着守了两个通宵,全程盯着操作流程,不敢有丝毫松懈。”韩超说,这种时候最能体会“团结协作”的分量——变电运维涉及保护、实验、运维等多个专业,一个设备故障可能跨领域,“大家围着图纸讨论到深夜,老师傅带新人查线路,年轻人主动分担体力活,没人计较谁多干一点,这就是三块石精神里‘抱团啃硬骨头’的劲儿。”
(“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对韩超进行采访)
谈及“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韩超想起暴雨天的故障抢修:“去年夏天,乡镇变电站跳闸,我们冒着大雨坐一个多小时车赶过去,凌晨两三点在泥泞里排查问题,就为了快速复电。哪怕是简单的操作,只要电网需要,不分昼夜、不论天气,我们必须到位。”他坦言,这种“时刻紧绷的弦”,正是对三块石精神的延续——就像当年前辈们在技术匮乏的年代修建三块石水电站,靠的就是“不怕苦、敢担当”的拼劲。
(“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对韩超进行采访)
当被问及企业如何宣传三块石精神时,韩超笑着说:“我们公司有专门的展厅,就在两平,里面陈列着三块石水电站的老照片、建设故事,每年都会组织员工参观学习。之前还拍了纪录片,把前辈们架线、修坝的故事拍下来,让大家知道现在的便利是怎么来的。”而对潼南当地居民,传播藏在日常沟通里:“变电站周边居民种的树如果靠近电子围栏,我们修剪时会顺带讲两句:‘您看,当年三块石的前辈们为了让大家用上电,硬生生在山里开出一条路;现在我们护好设备,也是为了让大家用电更稳呀。’”
(“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对韩超进行采访)
面对即将投身电力行业的大学生,韩超的叮嘱朴实而恳切:“第一是安全,高压设备面前,‘保人身’永远是底线,这是前辈们用经验换来的铁律;第二是热爱,哪怕一开始不喜欢,也要试着培养感情。我大学时也曾不喜欢电气工程,但慢慢在实践中找到乐趣,现在越干越有劲儿。就像三块石精神里的‘敢为人先’,热爱才会让你主动钻研,在岗位上发光。”
访谈结束后,在韩超的带领下,践行团成员走进了他日常工作的变电站。刚踏入大门,纵横交错的线路、整齐排列的开关柜便映入眼帘,设备运行的低鸣声中,藏着电力人对“安全”与“精准”的极致追求。
(带领“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参观变电站)
“大家看这个开关柜,操作时必须两人监护、一人操作,这就是‘团结协作’的规矩;哪怕是一颗螺丝,巡检时都要拧一拧、看一看,就像前辈们当年‘把每个环节做到极致’。”韩超一边演示巡检流程,一边讲解,“三块石精神不是口号,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当年前辈们没先进工具,靠手摸、眼看保障供电;现在我们有了智能设备,但‘不放过任何隐患’的态度没变。”
(带领“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参观变电站)
在主控室的屏幕前,实时跳动的电流、电压数据清晰可见。韩超指着一组曲线解释:“这是负荷监测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我们能第一时间响应。但再智能的设备,也离不开人的坚守——就像暴雨天无人机无法起飞时,我们还是要像前辈们那样,穿上雨衣去现场排查。”同学们看着他熟练地记录数据、检查设备状态,忽然明白:从三块石水电站到现代变电站,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电力人“守护光明”的初心。
(带领“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参观变电站调控室)
走出变电站,夕阳为设备镀上一层金边。践行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三块石电力精神”从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现实:韩师傅口中“通宵守站”的坚持,是“艰苦奋斗”的写照;团队协作解决故障的默契,是“团结协作”的注脚;对居民耐心讲解的细节,是“无私奉献”的延伸。
“以前觉得精神是遥远的故事,现在才知道,它就在每个电力人日常的坚守里。”一位同学在日记里写道。而这份感悟,正是践行团此行的意义——让青年学子在对话中读懂责任,在现场感受传承,未来带着三块石精神的火种,在电力事业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薪火潼光・电脉传承”践行团将持续走进一线,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感悟精神、传承精神,让三块石电力精神在新时代的光明事业中永不褪色。(杨理,叶子帆、吴沁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