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氢气爆炸就发生在我家一公里外,火光冲天,轰鸣刺耳……灾难隐患可以预防,但生命不可逆转。”7月12日,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决赛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5)山东赛区选拔赛现场,东营职业学院走出来的油田子弟闫鑫冉,带着她研发的“毫秒级氢气检测传感器”惊艳亮相。从昔日灾难现场的恐惧,到如今用科技筑牢安全防线,这位年轻人的故事迅速引发媒体关注。
左一为闫鑫冉与团队成员在赛场外合影
从灾难现场到实验室:一份“不可辜负”的使命
2024年,东营市氢能外供能力已达12万吨/年,占山东炼化产能的7%。然而,传统氢传感器响应慢、误报高、数据孤岛等痛点,成氢能为产业升级路上的“安全雷区”。带着“不能让悲剧重演”的信念,闫鑫冉与2名同学组建了15人的“氢能安全小组”,在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下,深入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43家企业走访调研,最终锁定“高灵敏传感器”这一行业空白。
173次实验、3次迭代:三大核心技术实现“零误报”
历经173次实验、3次产品迭代,团队首创“高敏材料+智能硬件+数据平台”三元协同架构,一举攻克传统传感器灵敏度低的难题,已在多家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试用。2024年12月开始团队携手中石化胜利油田等行业标杆企业,产品成功试用于工业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等高风险多场景。团队已注册成立公司,与华胥资本签署100万元种子融资意向书。学校免费提供80平方米办公室及全套氢能实验设备,学校—企业—资本“三位一体”孵化模式让项目跑出“加速度”。
“氢”心守护:课堂走向产业的科普行动力
目前,组建15人跨学科团队,累计开展氢能安全科普进社区、进企业活动20余场。团队成员3人次获国家级奖学金,成员获评“东营市创业之星”。
面向2030年全国5000万吨氢能需求、567亿元市场预期,这支年轻的“氢能哨兵”团队已规划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控路线,B端、G端、C端多维市场同步拓展,力争让更多“中国制造”的氢能项目用上“毫秒级安全守护”。
“灾难教会我们敬畏,科技赋予我们力量。”闫鑫冉说,“我们要让每一立方氢气都在安全中发光发热”。(来源:东营职业学院 供稿人:李冉、张雅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