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疾控局公布的疫情数据,2025年1至6月全国报告狂犬病发病88例,较2024年同期的60例增加28例,同比上升46.7%。当前正值盛夏,动物因高温易躁动、攻击性增强,而人们衣着单薄、皮肤暴露面积大,进一步提升了狂犬病暴露风险。在此背景下,掌握暴露后科学处置方法,成为守护健康的关键。
狂犬病是全球流行的人兽共患疾病,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防控对象。宠物犬数量持续增长、部分区域流浪动物管理困难、动物免疫覆盖率有待提升等因素,客观上增加了人群暴露风险,而暴露后预防处置(PEP)环节的认知不足与执行不规范,更是发病数攀升的核心原因。
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狂犬病暴露分为 I、II、III 三个级别。其中,II级暴露为裸露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III级暴露则包括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肉眼可见出血)、破损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唾液或组织污染、直接接触蝙蝠,以及发生在头面部的咬伤或抓伤。II级和III级暴露都需要及时接受专业处理。
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需分步进行:
伤口处理:立即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可第一时间减少伤口内病毒数量。
分级处置:Ⅱ级暴露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狂犬病疫苗,无论选择“五针法”还是“2-1-1”法,均需全程接种。Ⅲ级暴露者除疫苗外,必须规范使用被动免疫制剂——能在疫苗生效前的空窗期(7-14天),立即起效,为人体提供高浓度的中和抗体,从而阻断病毒扩散。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被动免疫制剂有了更前沿的选择——新一代抗狂犬病鸡尾酒单克隆抗体(克瑞毕®,通用名: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已面世,成为国内唯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标准的创新药物。该产品由泽美洛韦和玛佐瑞韦两种单抗1:1制备而成,二者结合表位不连续、不重叠,能够有效中和全球不同地区流行的狂犬病毒株。
临床数据显示,克瑞毕®起效迅速,注射后1天内90%人群、3天近100%人群达到局部及全身双重保护。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轻微肿胀、疼痛,且发生率较低。
狂犬病虽凶险,但及时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可大幅降低发病风险。专家呼吁,多管齐下筑牢狂犬病防线:
强化源头管理:严格落实犬只登记、强制免疫制度,切实提高犬类免疫覆盖率,科学推进流浪动物管理与收容。
普及科学知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暴露即风险”意识,及时就医处理,明确Ⅲ级暴露必须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保障规范处置: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规范处置能力。保障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包括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鸡尾酒单克隆抗体)的充足供应与合理配备。
消除认知误区:坚决摒弃“观察动物10日再处置”、“小伤口没关系”等错误观念,暴露后处置必须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