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从技艺之巅到心灵深处 ——杂技剧《脊梁》淬火后的思索

时间:2025-07-25 15:44:16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作为一名来自贵州省杂技团的青年演员,有幸在当代大型杂技剧《脊梁》中饰演男主角关东方,以杂技语汇诠释贵州交通建设者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我深感使命光荣、收获满满。在排练和演出中,创作团队、各位老师给出的“从炫技到‘演剧’:新时代杂技艺术的挑战”这一核心议题如惊雷贯耳,促使我结合《脊梁》的创作实践,对杂技艺术的当代转型进行深刻反思。

曾几何时,杂技于我,是追求空翻高度的惊险、是钢索行走的精准、是力量与柔韧的极限呈现。然而,当代大型杂技剧《脊梁》将筑路工人的形象赋予我,当我在舞台上试图用身体讲述贵州从“地无三里平”到“天堑变通途”的壮阔历程时,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排练初期,我执着于高空动作的完美无瑕,在高空节目不断寻找动作创新的可能性上,所有注意力都凝聚于脚下分寸与平衡。可当真正面对观众,我悚然惊觉:悬于半空的身体纵然技巧精湛,却空空荡荡——它未能传递出悬崖峭壁间作业的如履薄冰,未能承载钢铁重压下血肉之躯的疲惫不堪,更未能展现工友间生死相托的深沉情谊。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精心锤炼的技艺,在观众眼中,或许只是一个没有灵魂、令人惊叹却难以共情的“特技影子”。

导演的讲戏如一场及时雨,浇灌了我艺术探索的干涸之地。“从炫技到演剧”的呼唤,让我豁然开朗:杂技的身体,不应仅是惊险奇观的载体,更应成为戏剧叙事与情感表达的利器。技艺的巅峰,唯有扎根于真实生命的土壤,方能绽放出角色之花。舞台上每一次旋转、跃起、托举或凝滞,都应是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下意志、情感、性格乃至命运起伏的外化与喷薄。

《脊梁》中的筑路者角色,正是我实践这一理念的试金石。我开始主动沉入“桥梁工人”的精神世界:揣摩他们掌中铁锤的沉重与掌心的老茧,感受高空作业时呼啸山风中的孤独与工友眼神交汇时的无言信任,体会肩扛国家建设重任的豪迈与面对艰险时的坚韧。这些源自生活矿藏的真实体验,成为我身体“说话”、“倾诉”的基石。正如贵州非遗“打铁花”的壮丽,源于高温铁水的燃烧奔腾,而非凭空而起的冰冷火焰;杂技技巧的震撼力,亦需演员内在情感与角色灵魂的熔铸。当我在高空绳索上不再仅仅关注落脚点,而是将每一次颤抖、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注入筑路者面对深渊的恐惧与克服恐惧的勇气时,技巧便自然升华为戏剧表达。

《脊梁》的创作演出让我深刻领悟:新时代的杂技演员,必须完成从“技巧执行者”到“身体叙事者”的蜕变。我们要学会用身体“思考”,以血肉“叙述”。高台翻腾,不仅是身法的展示,更是角色搏命拼争的精神呐喊;双人高空托举,不仅是力量的配合,更是搭档间生死相托的深情厚谊;一个细微的肢体颤抖,也能诉说极致的疲惫或刹那的恐惧。当杂技身体的节奏、线条、力量都成为情感与命运的语言符号,当技巧本身成为深刻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杂技艺术便实现了从纯粹“技艺性”向深沉“戏剧性”的华美跨越。

时代召唤着杂技艺术从技艺炫耀的塔尖,降落于人性表达与时代精神共鸣的广袤舞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杂技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铭记团队的启迪,在《脊梁》打磨提升和演出及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不断熔铸身与心。让原本只为制造惊叹的惊险动作,沉潜为戏剧灵魂的动人诉说;让我们的《脊梁》,不仅承载精妙绝伦的技艺,更能托起一个个有血有肉、映照时代精神的灵魂,肩负起杂技艺术向生命表达更深海域航行的新使命。这条路艰辛而辽远,但每一步,都将是献给这个伟大时代的壮丽作品。(肖吉豪)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