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佛山大学学子解码方志里的南海根脉,以青春守护乡土记忆

时间:2025-08-04 16:49:52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在全国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为挖掘地方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乡土记忆根基,佛山大学红筑湾区青年队(下称“青年队”)以“解码南海方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自2025年3月启动筹备工作,历时多月精心策划,于7月初深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叠滘、盐步、百东、儒溪、松塘、简村六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团队通过走访调研、耆老访谈、文化义教等多元形式,让沉淀千年的方志文化与新时代青年力量碰撞交融,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扎根南海,访六村感受方志魅力

实践期间,青年队队员们踏遍佛山市南海区叠滘、盐步、百东、儒溪、松塘、简村六个村落。每到一处,队员们都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古建筑群等,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中感受岁月的沉淀,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里捕捉历史的脉络。

这些散落在南海大地上的古村方志,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全国乡土文化多样性的微观呈现。青年队以脚步发掘方志文化,怀热情赓续乡土根脉,用实地调研为南海方志注入鲜活的青年视角,让沉睡于典籍中的乡土根脉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光彩,为全国同类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图为队员向村民询问村志村史相关情况)

(左上为与简村社区工作人员冼韵晶女士访谈后合影、右上为与上金瓯社区工作人员区少敏女士访谈后合影、左下为团队前往南海风物方志馆参观学习、右下为与百东村区敏志主任访谈后合影)

叩访耋贤,忆编纂传承方志精神

为更深入了解南海方志的编纂过程和文化内涵,青年队特别访问了三位资深地方方志编纂者。在全国范围内,地方方志的编纂与传承离不开这些扎根基层的文化守护者,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文脉延续的生动缩影。

在叠滘,年逾古稀的孔树先生轻抚凝聚毕生心血的《叠滘乡志》,细述龙船漂移盛景背后的宗族脉络;盐步老街深处,《盐步印记》编写者陆锡祥将“老龙礼”百年亲情的信物娓娓道来;而在百东村,潘宜清老人守护的《百东地方志》更成为百东人共同的乡土记忆。

谈及编纂初心,三位长者不约而同强调“为后人留史”的责任感。潘老特别寄语青年队员:“新时代有新使命,期望你们用年轻人的视角,让地方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这些扎根基层的文化守护者,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存史、资政、育人”的方志精神,不仅为南海留住了文化根脉,更为全国方志事业的传承提供了精神范本,让队员们更坚定了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担当。

(从上到下依次为孔树先生、陆锡祥先生、潘宜清先生)

义教课堂,新体验播种方志文化

此外,青年队紧密对接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百东村结对需求,开展了以“科学实践+文化感悟+艺术表达”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活动,其中包含两堂别开生面的方志文化义教课程。这种“教育传承”模式,为全国乡村文化的代际传递提供了创新思路。

首堂课以“探索‘方志’与‘村志’的世界”为主题,依托《百东地方志》,让孩子们化身“村志小法官”,在趣味“历史评判”中深化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第二堂课则围绕“聆听家乡故事,感受历史温度”为核心,聚焦“629”洪水抗争、大岗圩商贸史等本土叙事,结合“摆七夕”“艾胜”等民俗,让先辈奋斗历程与传统智慧化作可触摸的文化符号。

通过义教,青年队将地方方志转化为青少年易懂乐学的文化载体,为全国乡村文化的年轻化传承埋下青春火种。

(图为队员给百东村青少年上地方志课程)

从叠滘水岸的龙舟竞渡到松塘古巷的书香氤氲,佛山大学红筑湾区青年队的实践,既是一次地方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全国青年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文脉厚度,为乡村振兴厚植文化根基,让湾区青年在浸润乡土中深植家国情怀。

这场实践证明,地方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化传承是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一环。未来,青年队将继续贡献青春力量,为全国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续写时代新篇!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