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青年珠算遇见青春力量

时间:2025-08-12 14:44:50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25年6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开展以"非遗传承与文化保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访谈和互动体验,深入了解珠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传承,切身感受非遗守护者的匠心精神。

中国珠算博物馆坐落于南通市濠河之畔,馆内藏有从远古算具到现代算盘的千余件展品,系统展现了珠算从萌芽到成熟、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步入博物馆主展厅,实践团队被明代紫檀木算盘吸引。经介绍,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长2.08米,共185档,是现存最大的实用算盘。"工匠在制作时采用榫卯结构,每颗算珠误差不超过0.1毫米,展现了传统工艺的极致精度。"研究部主任指着展柜中的清代象牙微雕算盘补充道,这些文物证明珠算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融合数学、工艺和美学的文化载体。团队成员们了解到,珠算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上至朝廷户部,下至商铺百姓,都离不开它,这种全民性的使用让珠算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为博物馆内“珠算三杰”雕塑展陈。王雨佳 供图)

在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们尝试用不同形制的算盘进行简单运算。按照讲解员“三下五去二”口诀计算时,因手指配合不熟练频频出错。“看似简单的拨珠动作,实则需要手、眼、脑的高度协调。”感慨道,“古人能在这样的工具上完成复杂运算,背后是无数次的练习与智慧的凝结。”而当看到现代电子屏上展示的珠算与计算机运算速度对比实验时,队员们更直观感受到这一古老技艺的精密与高效——在特定数值运算中,熟练珠算者的速度竟不逊于初级计算机操作。传统珠算强调'五升十进'的思维模式,这种数理逻辑训练能培养空间想象力。"传承人向实践队员解释,现在仍有家长带孩子来学习珠算,因为其对人脑开发的独特作用无法被电子设备替。

在专题采访环节为深入了解珠算的传承现状,团队成员了解到珠算从“实用工具”到“非遗符号”的转变。“2013年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珠算入门》教材解释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珠算还是中小学必修课,但随着计算器普及,它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不过近年来,发现珠算在启智教育、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教育推广部主任向队员们介绍了非遗传承现状。近三年博物馆培训了200余名中小学教师,开发出融入数学课程的珠算教案。在珠算非遗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介绍采取了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需求的创新举措:我们在保护中始终注重传统内核与现代表达的结合。比如在教育传播上,保留“上二下五”珠型结构和经典口诀的同时,开发了配套AR动画的卡通教具,孩子们扫描算珠就能看到古人用算盘劳作的场景,让抽象口诀变得生动。线上则推出情境化闯关小程序,用户通过“古人分粮”“商贾记账”等任务解锁珠算故事,去年参与量突破万人次,年轻人占比超六成。在应用层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训练仪保留实体拨珠触感,内置传感器纠正指法,还能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方案,已进入多所中小学课堂。此外,将珠算元素融入文创设计,像结合织锦纹样的算盘书签、以本地古桥为原型的算珠造型模型,让传统技艺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存在,实现从工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

(图为实践团队于中国珠算博物馆前合影。高佳 供图)

据悉,该实践团队后续将整理形成研究报告,并面向社交媒体宣传。此次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珠算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中“坚守初心、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 更通过鲜活的案例揭示了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转化路径。深刻体悟到,珠算这颗闪耀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明珠,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高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