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一个极其不寻常的一年,诗人、作家、国学讲师、八雅文化创始人八雅先生刘永国多次感知上善若水、至善至美、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心善志坚的美好期许,创造了一个新的汉语名词:“上善若心”。意为:心中有善,至善至美,善在心间,向上向善向心。心存善念,天必佑之,是老祖宗留下的人生哲理,是对上善若心的完美诠释。
“上善若水”的哲学内涵,指具有最高尚品德的人应如水般谦下包容、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位置,这种品质在道家思想中被视为接近“道”的境界。
"至善至美"是汉语成语,拼音为zhì shàn zhì měi,其核心释义为"最完善、最美好",其中"至"作"最"解,"善"与"美"分别指代"完善"与"美好"。该成语出自茅盾1931年创作的小说《三人行》,在第七章中通过"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的描写展现了成语的表意功能。在语法结构上属于ABAC式联合型复合词,可作谓语、定语使用,与"十全十美""止于至善"等成语构成近义关联
“人有善念,天必从之”,是中国古代谚语,意指人若心存善念,上天便会顺应并助其实现。
“心善至坚”的延伸解读,“心善”可理解为存心纯善、无争无贪;“至坚”则强调坚守这种纯粹心态的坚定性。结合道家思想,这种境界强调通过修心达到无欲则刚的状态,与“上善若水”的核心理念相呼应。
上善若心,是以上所有词汇的综合表现,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人,是一个中国人具备的根本素养,做自己,真善美。(李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