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8月19日电(通讯员 王敏 闵钰童)7月14日清晨,日照市前山前村的文化活动中心里已经传来阵阵欢笑声。曲阜师范大学“青衿致远,素履笃行”实践队的志愿者们正忙着张贴课程表,迎接即将到来的孩子们。从这天起至8月8日,这支由12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队将分为三批,在日照市小草学堂的前山前村、海景社区国贸中心和市中心医院三个服务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托管服务,用青春力量为当地儿童撑起一片成长天地。
市中心医院服务点:科技启蒙伴成长 职工子女有依托
“王老师,我的机器人会跳舞啦!”在日照市中心医院门诊楼附属的托管教室里,10岁的高语举着平板电脑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编程成果。作为医院职工子女,她往年暑假常独自在办公室等待妈妈下班,今年医院联合小草学堂开设的托管点让她有了新去处。
每日上午9点,王敏的少儿编程课准时开课。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她设计了阶梯式课程:低年级学生用图形化编程软件拼搭动画场景,高年级则尝试编写简单的游戏程序。“编程不仅能培养逻辑思维,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创造的乐趣。”王敏边说边指导学生调试代码,屏幕上跳动的卡通形象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
下午的科学实验课是另一个热门课程。毛彤心带来的“火山喷发”实验总能点燃课堂气氛——当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产生的气泡从黏土堆成的“火山”口喷涌而出时,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老师,为什么加入洗洁精会有更多泡沫?”面对孩子们的追问,她总会耐心讲解化学反应原理,还准备了实验记录本让大家绘制观察图谱。
除特色课程外,志愿者每天预留两小时作业辅导时间。医院护士张女士对此深有感触:“以前下班回家还要盯着孩子写作业,现在志愿者会把当天的学习情况发在微信群里,孩子的数学错题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我们工作起来更安心了。” 据统计,该服务点累计为48名职工子女提供托管服务,日均服务时长超过8小时。
海景社区国贸中心服务点:艺科交融添活力 多彩课程助成长
海景社区国贸中心服务点的教室里,一面“成长展示墙”格外醒目:左侧贴着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右侧挂满科学实验报告,中间则是安全知识手抄报。这里的课程表像调色盘一样丰富,艺术与科普课程交替进行,让32名社区儿童的假期生活充满活力。
每周二、四上午的绘画课上,孙雅萌会带着孩子们从观察生活开始创作。“大家看窗外的梧桐树,树叶边缘有锯齿状的纹理。” 她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笔触表现光影变化。两周后,孩子们的作品从简单的线条涂鸦变成了完整的社区风景画,8岁的周子轩还在画中添上了正在开展活动的志愿者们。
马振华的科学实验课总能带来惊喜。在“点亮小灯泡”实验中,他让孩子们分组合作,用导线、电池和小灯泡组装电路。当第一组成功让灯泡亮起时,11 岁的刘浩宇激动地跳起来:“我知道了!电流要形成回路才能导电!” 马振华还结合生活场景设计实验,用吸管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天气变化,用放大镜研究昆虫翅膀的纹路,让科学知识走出课本。
每周三下午的红色文化与安全科普课独具特色。张歆浩通过“红色小故事”分享会,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还带着孩子们制作五星红旗模型。安全课上,他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教学:志愿者扮演“陌生人”引诱孩子开门,其他同学则根据学到的知识指出应对错误;用玩偶演示溺水急救步骤时,孩子们会认真记下“先呼救再施救”的要点。“这些实用技能能让孩子们在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张歆浩说。
社区居民李阿姨每天都会来接孙子放学,她看着展示墙上的作品感叹:“以前孩子总抱着手机玩游戏,现在回家会说‘今天做了电路实验’‘画了社区地图’,变化太大了。”
前山前村服务点:文化浸润育新苗 乡土教育接地气
前山前村的托管服务充满乡土气息。志愿者们将传统文化与乡村资源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接地气的课程,让25名农村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宋心如的书法课从握笔姿势开始教起。“手腕要稳,笔尖要正。” 她握着低年级学生的手示范横画的起笔与收笔,墨香弥漫的教室里,孩子们在毛边纸上反复练习。月底举办的小型书法展上,“宁静致远”“学海无涯” 等稚嫩的作品挂满了整面墙,村民们纷纷驻足观看,72 岁的退休教师周大爷连连称赞:“现在的孩子能静下心来练书法不容易,这些大学生教得好!”
付小鹏的科学实验课融入了乡土元素。他带着孩子们在村边的田埂上观察植物,用放大镜观察玉米叶的绒毛,采集不同形状的叶片制作标本。“大家看这片花生叶,晚上会闭合起来,这是植物的睡眠运动。” 她边讲解边让孩子们记录植物生长数据,还教大家用秸秆制作简易风向标,观察村里的风向变化。
闵钰童的乡土文化课最受孩子们欢迎。她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讲述村庄变迁史,带着孩子们走访百年老槐树,用黏土制作村庄模型。在生物科学课上,孩子们认识了常见的农作物,还尝试种植向日葵。“老师,我的种子发芽了!”每当有孩子兴奋地报告生长情况,闵钰童都会和他们一起测量株高,记录生长日志。这种沉浸式的乡土教育,让孩子们对家乡有了更深厚的情感。
特色课程齐绽放:多元体验助发展
手工与益智课程成为三个服务点的共同亮点,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体验。张安琪的扭扭棒课上,五颜六色的塑料棒在孩子们手中变成花朵、小动物等立体造型,不少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当礼物;宋玥阳教大家用不织布缝制钥匙扣,还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在作品上添加姓名缩写。
张为春的象棋课培养了孩子们的专注力。从认识棋盘棋子开始,他循序渐进地讲解基本规则和战术技巧。课间休息时,棋盘前总围满对弈的小棋手,10岁的王梓轩输棋后会认真复盘:“刚才不该贪吃那个兵,失去了防守位置。”这种逻辑思维的锻炼,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战略思考。
宋玉的绘画课则侧重创意表达。她带来水彩、马克笔等多种材料,让孩子们自由创作。在“我的梦想”主题绘画中,有的孩子画了未来的智能教室,有的则描绘了和志愿者一起开展活动的场景。“艺术创作能激发想象力,更能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内心的世界。”宋玉将优秀作品整理成册,作为结营礼物送给孩子们。
收获满满结营礼:青春奉献暖人心
8月8日的结营仪式上,三个服务点的孩子们齐聚一堂,用精心准备的节目展示学习成果。市中心医院的孩子们表演了编程控制的机器人舞蹈,海景社区国贸中心的学生朗诵了原创诗歌,前山前村的小棋手们则进行了象棋友谊赛。当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手工品送给志愿者时,不少人红了眼眶。
据统计,整个托管期间,实践队累计服务儿童105人次,开设各类课程 120 余课时,完成作业辅导300余小时。志愿者们每日提前半小时到岗准备教具,课后通过微信群向家长反馈孩子当日表现,形成了“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反馈”的完整服务链条。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不仅看护孩子,更用心设计了这么多好课程,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大难题。” 海景社区国贸中心居民王先生的话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实践队队长在结营仪式上表示:“一个月的相处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未来我们会把这次实践的经验整理成课程包,让更多孩子受益。”
阳光下,孩子们与志愿者的笑脸交相辉映。这场跨越一个月的青春陪伴,不仅为日照市小草学堂的孩子们送去了知识与欢乐,更让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实践中读懂了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下乡”活动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