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用设计赋能乡村,描绘青春风采 ----记南京林业大学2025年研究生“榜样人物”获得者林昱希

时间:2025-08-27 09:20:05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从来不缺青年的笔迹。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研究生林昱希,以工业设计为笔,以乡土大地为纸,在淮安龟山村的石头房上、黄花塘村的红色故事里,写下了属于青年设计师的振兴答卷。她用 5 项专利、60 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证明:设计不止于图纸,更能成为激活乡村生命力的钥匙。

在比赛中锤炼自身能力

林昱希从小喜欢画画和手工,她在美术班挥洒色彩,在手工课琢磨造型。这份纯粹的热爱,让她与工业设计专业结缘。本科时,她发现这个专业格外需要对生活的敏锐,她自学平面设计的软件,把课堂作业变成了观察生活的载体;为了精进技能,她报过8000元的软件班,学习犀牛、Keyshot 软件,更在无数次作业与比赛中,悟透了“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份对“解决问题”的执着,让她在专利申请中崭露头角。本科时,她带着小组蹲守菜市场,观察到跛脚老人费力拉着买菜车爬坡,弯腰困难的长辈艰难取物,经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买菜的痛点,有了思路后进一步了解老人的意愿,最终设计出可折叠、带支撑的助老买菜工具。从观察痛点到验证方案,再到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她总结的“观察—验证—保护”三步法,后来成了她破解更多民生难题的方法论。

林昱希把每次比赛都当作学习机会。参加“义乌小商品城”杯国际小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时,她连续两周陷入创作瓶颈。于是她主动走出去,去市场寻找灵感,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同时,在和企业对接中了解到国外受众的商品偏好与需求,多次修改设计方案,让产品落地。比赛答辩时,林昱希也会学习别人的讲述技巧和展示方式,充盈自身。这些经历让她形成了创意卡顿时主动寻求外部启发并持续学习改进的工作方法。

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江苏省“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为青年提供了将专业知识和乡村实践连接的平台。

林昱希在大二第一次参加“青绘乡村”比赛,没有任何乡村景观和环境设计的系统理论知识,这让她心中胆怯。直到老师的话让林昱希倍感鼓舞:“并不是只有环境和景观可以改变乡村,我们的专业同样可以服务于乡村。”

团队决定另辟蹊径:不搞大兴土木的“整容式改造”,而是做“针灸式介入”。她们自学景观排版逻辑,翻遍往届作品,调研龟山村的气候、水系、建筑等基本情况。“好的设计必须从土地里长出来。”林昱希团队3次奔赴乡村,与村委聊非遗传承,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了解乡村基调和村民需求,做出创新可行的方案。最终,她们把8处特色点串成旅游路线:将石头房改造成非遗手作屋,用 AR 技术给遗址挂上牌,扫码就能听见历史回响;设计出憨态可掬的“龟崽”IP,让它化身村民的“代言人”,印在农副产品包装上、刻在文创手办上,更好地传播龟山村特色。这套融合工业设计特色、具有较强落地性的方案,最终在2022年12月拿下大赛金奖。

林昱希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真正为村民考虑,也体会到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每一个专业都能服务乡村,为乡村做贡献。”

两年后的黄花塘村,林昱希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乡土温度。这个新四军驻扎最久的村庄,红色文化厚重却面临“游客半日游”的困境。她带着团队多次进村,在新四军纪念馆里抄录“白菜谣” 的歌词,跟随研学队伍体验一整套流程。

秉持“边科普农业知识,边传递铁军精神”的理念,林昱希最终交出了一份红色文化现代转译的答卷:把“军民共种水稻”的故事变成研学剧本杀,让小孩子在插秧中感悟军民鱼水情;绘制了新四军角色主题插画;制作研学手册、文创产品作为“研学大礼包”。这套“用故事和情怀留住游客”的方案,让她再夺2025年“青绘乡村”金奖。

“投身乡村振兴,让青年大有可为。我会牢记嘱托、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持续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林昱希用设计赋能乡村,在广袤乡村中找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使命。(供稿:冯丽 刘雨辰)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