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丽水学院:青年学子探秘畲族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时间:2025-08-29 09:55:56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青年学子探秘畲族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浙江丽水的青山绿水间,一支名为“探源析理,药香传薪”的畲族医药文化调研实践团队,近日踏上了探寻古老医药智慧的旅程。这支由丽水学院学子组成的团队,响应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深入丽水市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田野调研、政策对话和社区互动,挖掘畲族医药的活态传承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他们的足迹不仅触摸了草药的肌理,更点燃了文化传承的薪火。

田野寻根:从医院到乡村的深度调研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丽水市区多家医院,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聚焦居民对畲族医药的认知现状。在丽水市人民医院、丽水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队员们分散于挂号区、候诊区和中医科诊室,发放《丽水市区居民畲族医药认知度调查》问卷,并与就诊群众面对面交流。这一环节为后续活动奠定了数据基础,揭示了畲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认知盲点与机遇。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29/5cdb6efd6366ef06323535b6f987c4b6.jpg

图为实践团队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的合影。王忻赟 供图

展馆与药园:立体呈现畲药智慧

团队随后踏入景宁畲族自治县——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深入景宁县人民医院的畲医药展览馆。在这里,畲药“十一味”整齐排列,承载着畲族先民的生存智慧;绣着凤凰图腾的畲药香囊散发着淡淡清香;骨伤、蛇伤的传统配方手稿字迹古朴,见证着岁月的沉淀。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式观察,系统梳理了畲医“天人相应”理论体系,并发现当地将艾草、薄荷等畲药融入文创产品,开发出具有文旅价值的“药香经济”模式。

在绿意盎然的畲药园里,各类药草生机勃勃,引得成员们频频驻足。“这些药草不只是药材,更是畲族人的生活伙伴。”通过学习,成员们深刻理解了畲族“山上百草都是药”这句谚语背后蕴含的深厚智慧。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29/47d53f6a09f4aaf588c9a4bb36aa1ef8.jpg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畲族医药展览馆。王忻赟 供图

政策与探索:政校联动助力传承创新

拜访景宁县卫生健康局时,李副局长介绍,景宁正将畲医药纳入重点发展规划,让口口相传的民间智慧获得现代“身份”。“目前11味畲药已纳入省级规范,但更多民间草药还需要基础性研究来支撑。”这番话让团队理解了传承背后的严谨:从地方规范到国家药典,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研究数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卫健局副局长在访谈中补充道:“畲族医药的保护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基层医疗资源的补充。”当地已将部分畲医纳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畲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29/e837405bdf5099a00a23b68ceddb5b5e.jpg

图为实践成员访谈卫健局副局长的照片。陶钰怡 供图

乡村与实践:产业破局带动村民增收

在澄照乡金坵村,村党支部书记兰文忠向团队讲述了畲药传承曾面临的困境:“以前,畲药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宝贝,这导致不少技艺丢失。”他表示,“真正要让畲医药发扬光大,普惠百姓,必须打破这些壁垒。”金坵村的破局关键在于“畲养仙草谷”企业。目前,已有20多户村民跟着企业种植药材,近百人在基地务工。村里的黄精被加工成饮片和黄精酒;食凉茶精油不仅能辅助术后康复,还能制成汽车香氛。兰书记感慨道:“以前守着金山银山不知道挖,现在企业带着我们搞加工、做品牌,畲药才算真正活起来了。”这一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模式。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29/4699882b3498781946c13460d2a6adbe.jpg

图为实践成员访谈金坵村书记的照片。陶钰怡 供图

文化破壁:社区宣讲架起传统与现代桥梁

带着调研积累的鲜活素材,团队在丽水市莲都区灯塔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畲医药体验活动。成员们创新采用“体质辨识+香囊制作”互动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畲药的历史渊源,手把手教居民辨识身体上的各个穴位,分享“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活动现场,队员们还向居民分享了疏通经络的方法,通过互动形式增强公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与兴趣。一位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王阿姨表示:“以前觉得这些传统医学离生活很远,今天听了讲解,才知道很多知识其实就在身边。”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29/268670793ae34f72cf5fd06bbd169ddc.jpg

图为队员向居民讲解健康知识的照片。陶钰怡 供图

最受欢迎的当属畲药香囊制作环节。摊开的药材铺满长桌,薄荷的清凉、艾草的温醇、苍术的厚重在空气中交织,居民们围拢过来,根据团队提供的配方自主搭配:“给孙子做个驱蚊的,多放些薄荷”“我想要安神的,艾草是不是得多加点?”大家一边挑选药材,一边交流用法,指尖翻动间,一个个绣着简易纹样的香囊渐渐成型。王阿姨举着刚做好的香囊称:“这不仅是个香包,更是把畲乡的智慧揣在了兜里。”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829/5014118905403425430a517901323e1e.jpg

图为制作香囊所需药材。王忻赟 供图

畲药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政策的托举下、在产业的土壤里、在百姓的生活中不断生长的活态文化。当黄精的酒香飘过畲乡的山谷,当艾草的清香走进城市的窗台,这场“探源”之旅,早已写下最生动的注脚——药香不灭,薪火相传。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也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未来,更多青年将继续以这样的方式投身基层、服务人民,在实践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