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单位: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
支持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处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纪念大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国际学生一致认为,此次纪念大会不仅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自信与开放,更传递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念。他们普遍表示,纪念历史并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只有加强教育、语言学习和文明互鉴,才能消除偏见、增进理解,为各国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他们强调,和平发展理念属于全人类,需要世界青年共同践行。
尼泊尔籍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副教授古马尔:语言让我们学会尊重其他语言、尊重他者,不再只强调“我”,而是通过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实现共同发展。每一种语言都有各个民族积淀下来的知识体系,文化交流可以实现知识共享,从而推动各国携手发展。
缅甸籍“新汉学计划”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陶德年:语言学习不仅是掌握沟通的工具,更是打开交流大门的钥匙,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理解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共同照亮。今天,我们谈和平、合作、共赢,都以语言、文化、交流为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与尊重彼此,合作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作为青年一代,纪念历史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开创一个更有担当的未来。
蒙古籍“新汉学计划”翻译学专业博士生阿尼达:纪念大会传递了一个很清晰的信息:中国热爱和平,也愿意与世界一起面向未来。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希望携手共创更美好的明天。
乌兹别克斯坦籍翻译学专业博士生阿凤:观看阅兵仪式让我深受震撼。整齐划一的方阵、先进的武器装备,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中国军人的卓越素养,也让我更加理解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语言学习与文明互鉴就是彼此了解的钥匙,把好的经验介绍给对方。通过友好交流、平等相待,我们就能避免矛盾和战争,携手解决全球问题。说到底,多了解,多交流,可以让我们好好在一起。
哈萨克斯坦籍“新汉学计划”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古普耐:多年的中文教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学习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汉语学习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能够更好服务于中哈教育合作,为各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中文人才。未来,我也期待看到更多人借助语言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巴基斯坦籍“新汉学计划”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于梦悦: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看到如此盛大的纪念活动。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和平发展的信心。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实现彼此了解,还能起到消除误解与偏见的积极作用。
越南籍“新汉学计划”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黎氏清竹: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对于促进各国间的理解非常重要。文化交流是一座桥,语言就是通往这座桥的工具。以语言为桥梁,我们可以增进文化了解、实现彼此尊重。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架起这座桥,化解矛盾,携手前进。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我认为和平不仅仅是中国的声音,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和平可以让我们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印度尼西亚籍“新汉学计划”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沈凤芸:教育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培养人们养成成熟的思考方式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提升和平共处意识、国家认同感、社会凝聚力、文化包容度,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波兰籍“新汉学计划”翻译学专业博士生傿静安:铭记历史,不是停留在痛苦中,而是从中汲取智慧,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思考如何发展,如何避免新的冲突。正因如此,我们更加需要面向未来,用交流和理解来弥合隔阂。文明互鉴能够帮助各国增进了解,在交流中不断走向共同进步。
白俄罗斯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易南洁:对话需要语言和文化学习,沟通可以打破隔阂,文化交流可以消除偏见,建立信任,而文明互鉴则让我们互利共赢,共同面对全球挑战。一个公平包容的世界不会自动到来,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跨文化与教育工作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亚美尼亚籍翻译学专业硕士生爱拉:历史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智慧、经验和教训,也提醒我们放眼未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平合作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非常关键。对于这个世界上依旧存在的贫穷、饥饿和战争,我相信教育可以让青年一代学会理解与沟通,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津巴布韦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马思淳:我认为语言学习在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掌握沟通的工具,更是发展一种全新思维方式的过程。这种努力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基石。与此同时,教育赋予人们分辨是非与理性分析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判断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
缅甸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陈欣予:观看完阅兵仪式,我深受震撼和感动。80年前,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坚韧的意志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这对全世界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的先辈们曾经历过动荡的岁月,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历史就像一座灯塔,在照亮过去伤痕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携手共创一个更加和平、包容、发展的世界。
吉尔吉斯斯坦籍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骆秋颖:我认为纪念历史并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更好承担未来的责任。。铭记历史可以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珍惜和平与发展。当然,发展的过程也离不开文明间互学互鉴,没有哪一种文明是孤立和绝对优越的,都需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塔吉克斯坦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胡昊宇:作为一名留学生,我认为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非常有意义。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发展与进步。和平来自对历史的深刻铭记,纪念历史与未来责任紧密相连。我们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要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向历史学习,避免曾经的错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才能把责任传递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土库曼斯坦籍汉语言—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露娜: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我认为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注重提升人民的现代化生活水平。我认为这一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教育,这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教育教会人们尊重多元文化,引导人们以对话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各国携手、共同发展的世界。
马来西亚籍日语专业本科生侯汉南:各国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在于语言学习。通过学习语言,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交往更加顺畅。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过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各国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斯洛伐克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艾丽雅:“和平发展”理念体现了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强调相互尊重、包容差异。今天我们纪念历史,就是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避免战争与不公。我们所塑造的世界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当他们回望今天的历史,也会以此为镜。这就是纪念历史的意义所在。
印度尼西亚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陈慧心:这次活动不仅是纪念过去的胜利,更让我联想到未来的责任。纪念历史让我们知道和平的可贵,因为战争带来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纪念历史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承担更大的责任,为世界持久和平而努力,不让悲剧重演。在这一点上,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我希望在留学期间学习中国专注于国家建设与合作共赢的经验,努力成为连接两国的桥梁。
段鹏校长向国际学生发出寄语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在给国际学生的寄语中表示,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不会自动到来,需要世界各国青年的守望与努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他向国际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成为世界和平的守护者与推动者,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反对一切战争与暴力,以理性和善意化解矛盾和分歧,在合作中书写和平篇章;二是以语言学习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桥梁,增进理解与互信,在跨文化交流中欣赏和尊重文化与文明多样性,在对话中凝聚共识,加深友谊;三是以国际视野和实际行动,关注全球议题,把个人理想融入世界进步,用合作共赢的智慧推动可持续发展,成长为具有时代担当的世界公民。
国际学生深感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的重要责任。他们一方面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高兴,另一方面也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进合作共赢的实践经验,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本国进步,也为推动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