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书发布会,竟能吸引众多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与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答案在于它超越了书籍本身,给我们带来了一把在当今时代从最深根源处找寻并消除“精神内耗”的思想钥匙:未来性。
秋日的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空气中弥漫着艺术与思想交融的气息。9月14日下午,由东方出版社、澜调文化主办的《未来性》新书发布会在首发空间举办,这场以“2025你与世界何以重新安身立命”为主题的活动,打破了传统新书发布的模式,展现了一场跨越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碳基与硅基的先锋思想对话。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三大亮点:不止于发布,更在于共创
亮点一:圆桌对话——探讨大变局时代的心灵定位
发布会设置了“2025世界与我们怎样重新面对安身立命”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兰春董事长在讲话
“人们安身立命很大程度关联着文化话语权问题,在这个领域我们应真正自主,不能再主动伸出脖子让别人卡了;东方文化引领人类文明重新安身立命的过程中需要一把时代化的思想钥匙,它很可能就是‘未来性’”,嘉宾之一,澜调文化创始人、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理事、天地文化基金会创始理事长,《未来性》联合出品方,兰春如是说。
朱嘉明老师在讲话
著名思想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表示:“对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亲自参与研究与出版‘走向未来丛书’的我来说,《未来性》以未来为本体来做一个最深刻的系统研究,不仅是哲学上的相对罕见的原创成果,也弥补了我多年以来的学术遗憾。它对于当今个人与世界怎样重新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未来性》作者李春光在发言
书籍作者、清华艺科院美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青年分会学术主持李春光的发言亦为整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调,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未来性》,那便是:怎样成为命运的作者——回到最深的原点再出发,重启最远大的未来。此最深的原点不仅关涉哲学的生死、东方文化在新时代的更高水平重生,以及当今每一个学科在AI的倒逼之下的真理标准重塑,还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如何从最根源处消除时代性的精神内耗、重新安身立命。”
亮点二:仪式创新——新书揭幕作为思想起点
本次发布会将新书揭幕仪式将《未来性》这本书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是答案,而是引子,不是高潮而是起点。
许剑秋老师在发言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集团前总编辑许剑秋对此表示,“《未来性》的系统论述已出,而且内容横跨12个学科,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这,而应该把它像‘千手观音’一样跟各个知识、产业等前沿应用领域相结合、互相渗透,比如建立一个协会甚至学派,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原创方法论,帮助各个领域在各自时代挑战中实现重新安身立命。”
而基于对东方文化再诠释和未来性主题等内容的肯定,天地文化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高斌和中国未来研究会青年分会会长陈一硕亦在现场发表重要讲话。
亮点三:多维共创——跨界对谈激发新思维
活动精心设计了四组“未来性”共创小圆桌,涵盖AI、艺术、量子物理、科幻、未来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前沿领域。这种跨界交流模式打破了传统发布会的单向传播模式,让每位参与者都成为思想的贡献者而不仅仅是接收者,实现了“认知尺度”的共享与拓展。
小圆桌的四个小议题更是凸显了“未来性”的跨界性与前沿性。作者李春光跟先锋艺术家弘正、清华学派艺术家黄明共建的AI时代艺术观看之道的未来性方法;跟管理学专家、有延续战略管理工作室创始人陈延年共创的基于未来性的企业战略方法论;跟清华艺科院美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登科和北京交叉科学学会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薛同欣共创的艺术与科学跨学科教育的未来性基因;跟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后、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研发成员张文卓共创的未来性视角看去中心化学术白皮书,以及跟科幻作家、超创者主编郑竹君共创的科幻演变潮流的未来性尺度等前沿课题,都让现场观众为之沸腾。
未来已来:一场没有终结的思想旅程
下午5点,发布会在一场开放式的签售交流中接近尾声。但正如主办方所言,这不是结束,而是“未来性+”共创活动启动的引子:未来性并不属于某一本著作,而是正在当下几乎所有变革与创新场景蓬勃发生的文化蓝海。
清华艺科院美育实验中心是本次活动的学术支持方,其它支持机构还包括:元宇宙与人工智能三十人论坛、超创者、活艺术、同益未来教育学社、嬗变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