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以文化主体性的“三个建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时间:2025-10-13 10:18:48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这一重大论断深化了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的规律性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引导大学生在深切感悟党带领人民建立文化主体性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体是指在实践中主观能动地认识客观外界的人,文化主体性意指主体关于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自主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带领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定不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坚持“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体现了独立自主进行文化建设的辩证态度。在初步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强调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时代,创造性地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文化主体性得到最有力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大学生深切感悟党带领人民踔厉前行建立文化主体性的奋斗历程,例如,以“青马工程”为抓手,以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为支点,创建“莘莘学子千日成长”等党建品牌,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以及利用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设“阅见文化 坚定自信”专栏,多渠道引导学生读“五史”、读原著、读故事,从中感悟党在领导人民凝心聚力的伟大实践中建立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全面把握文化主体性的独特标识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意味着文化自立,即文化内容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充分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主体性的根脉。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长河中唯一绵延不断并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道儒法墨等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突出特性,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其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主体性的基石。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现当代中国的最生动象征。再者,兼容并蓄是文化主体性的内蕴。强调文化主体性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融通中外”。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擅于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外来文化本土化中不断培育和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大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革命文化的红色血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意涵,把握三者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例如,组织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国学知识、探寻文化历史,开展“文化寻根”等形式多样的知识竞答,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度、广度、深度;指导学生创作兼具思想性和感染性的“红色遗迹”微视频作品,充分呈现革命先辈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感人故事和高尚品格,并通过定期展览激发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安排学生“文化润心”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调研城乡社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尚等文化建设成果,真切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成就,争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引导大学生在深刻理解建立文化主体性的“两个结合”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以正确的路径为根本保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路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党带领人民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最大法宝。应当明确的是,“结合”不是“硬凑”、“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契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要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经由“结合”不断发展“新文化”、巩固文化主体性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大学生以“两个结合”为遵循贯通古今,例如,通过开展纪录片观摩周活动,组织学生观摩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中华》、三集纪录片《大道之源: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等,引导其深入理解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相通之处,理解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政治观念的相融之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源泉,在理性认识文化主体性建构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的本质要求,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循循善诱,通过思政课、课程思政和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合力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体会党领导人民通过“两个结合”建立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必然,系统把握文化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优势,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吴燕霞)

(作者系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