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运河这条串联江淮、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上,淮阴船闸恰似一枚关键齿轮,牢牢嵌在水运网络的核心节点。它坐落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是苏北运河7个梯级船闸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年均船舶通过量超20万艘次,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繁忙程度稳居全国内河船闸前列,日夜不息地驱动着区域货流循环,承载着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
时光回溯至1987年,淮阴二号船闸正式投入使用。三十余载风雨洗礼,这座曾经的“水运功臣”逐渐步入“暮年”,闸室底板陆续出现管涌现象,潜藏安全隐患,实施系统性除险保安工程已迫在眉睫。
中建筑港扛起责任,严格按照Ⅱ级通航建筑物标准,对淮阴二号船闸展开全方位改建升级。如今,工程已正式交工——不仅让老船闸重焕生机、通航能力大幅提升,更筑牢了通航安全防线。这一工程,对完善淮安市航道网、提升水路交通体系整体效益意义重大,更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图:淮阴船闸航拍
创新破局:六项技术突破啃下“硬骨头”
项目开工之初,挑战便接踵而至:既要根治三十余年积累的结构老化顽疾,又要应对中粗砂地层易引发管涌的地质风险。“难题面前,科技就是最硬的底气!”项目团队始终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锚定深基坑支护、防渗体系构建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最终实现六项技术突破,形成一套“地质适应性强、施工效率高、经济成本优”的成套技术方案,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回填土区域的松散地层如同“地质漏斗”,流砂隐患时刻威胁施工安全。技术团队化身“地下工程师”,先以高压旋喷桩在地下织就坚固“加固圈”,再逆向开挖成槽——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成功驯服流砂,更让地连墙成槽效率直接翻倍。
粉砂地层的截渗难题同样棘手。团队反复试验优化浆液配方,创新采用底部复喷工艺,让高压旋喷桩像“地下防渗铠甲”一样紧密咬合,截渗效果大幅提升,为整个基坑安全筑起“防护墙”。
深基坑支护中,“刚柔并济”的组合体系尽显智慧:钢管支撑筑牢刚性骨架,锚索提供柔性拉结,较传统工艺大幅减少土方开挖量,工期得到有效缩短。而闸室施工的“钢铁巨人”——装配分离式移动模架,凭借可独立升降的不等高支腿,轻松适应8.6米高差的变截面结构,不仅让模板周转率提升3倍,更创下单日浇筑量新高,用技术创新驱动施工效率飞跃。
图:移动模架施工
截至工程交工,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破解了复杂地层施工的系列难题,更累计节约工期128天,成功拿下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完成2项工法申报、1项QC成果申报及1项论文申报,为全国内河船闸升级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建经验”。
精益求精:绿色与安全绘就工程底色
走进淮阴二号船闸项目施工现场,“生态智慧”随处可见。传统浆砌石护坡需要大量土方开挖,工期长达月余,而项目采用的新型水泥毯,只需浇水就能快速固化,像“生态铠甲”一样守护边坡——不仅将工期压缩至5天,更实现碳排放直降六成,绿色建造的优势一目了然。
“空气卫士”智慧降尘系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PM2.5监测仪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数值超标,雾炮机便自动启动喷雾降尘。数据显示,项目扬尘排放量较国家标准低四成,真正实现了“工程建设不扰绿水青山”。
安全管理上,项目有着自己的“铁规矩”。“晨会五分钟,安全记心中”是每天雷打不动的环节。为激发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项目开展“安全双星”评选,用榜样力量带动大家主动守好安全关;针对深基坑、高支模等“危险源”,团队动态更新风险清单,逐一制定防控措施,给每个风险点上紧“安全阀”。
汛期前的一场管涌应急演练,更展现了项目团队的“硬核实力”:从发现险情到处置完毕,全程仅用28分钟,一气呵成的操作,彰显出过硬的应急处置能力。
正是凭借“生态优先”的绿色理念和“零容忍”的安全态度,项目最终实现“零事故、零投诉、零超标”的管理目标,为内河航运工程树立起“质量过硬、安全可控、生态友好”的新标杆。
图:水泥毯运用实现绿色施工
通江达海:老船闸变身黄金水道“新引擎”
升级改造后的淮阴二号船闸,迎来了华丽蜕变——它成为江苏省首个闸室宽度达34米的船闸,通航能力与安全性实现“双提升”。曾经,船主们常面临“等闸大半天”的窘境;如今,宽敞的闸室、明亮的灯光、智能的调度系统,让“随到随过”成为常态。通过“一次申报、全程通行”的智能服务,船舶通行效率大幅提升,不少航行者感叹:“现在一趟能多跑百里路,效益比以前好多了!”
这座历经千年变迁的船闸,不仅彻底破解了通航安全难题,更打通了大运河与淮河的水运通道。如今,“北煤南运”“西矿东输”的货流在这里畅行无阻,淮阴船闸已然成为长三角物资流通的“绿色大动脉”,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目前,淮阴船闸的智慧运维与效能提升工作仍在持续推进。未来,中建筑港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以更优的工程质量、更实的服务举措,守护黄金水道的平安畅通,为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多“中建答卷”。(刘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