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塔什干市中心首条快速公交(BRT)线路在肖塔鲁斯塔韦利街正式通车,由中建五局承建的塔什干市政道路改造项目(一期)也顺利实现首批路段通车。
项目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心区域,计划对市区原有约40条、总长约196公里的市政道路实施提质升级改造,建设内容涵盖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全过程设计、车行道路面铣刨与翻新等工程。
项目自启动便承载着各方期待。乌兹别克斯坦多位领导人先后现场调研指导,为项目注入强劲信心,也凸显了该项目对提升塔什干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面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互融互鉴,铺就“融合之路”
该项目作为中建五局唯一国外政府类公投项目,在立项之初,该单位便锚定“打造高品质的民生道路”目标。开工建设前,项目经过实地调研当地交通情况,通过与本地居民访谈,了解出行痛点、难点,道路狭窄、信号灯规划不合理……在调研后,项目与市政府经过多轮探讨后,决定引入中国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加以适配,推动“中国经验”落地乌兹别克斯坦。
“不管信号灯还是路标,走到这里就感觉浓浓的中国风味。”在建设中,经常有中国游客前来与项目管理人员交流。新建成的BRT专用车道平稳运行,实现了公交与社会车辆的有效分离,不仅极大提升了公共交通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出行幸福感,这正是“中国标准”与属地实际成功融合的生动体现。
为应对乌兹别克斯坦全年高达70摄氏度的极端温差对道路稳定性的挑战,项目团队借鉴了局及公司在道路施工方面的丰富经验,组织开展多次专题研讨与质量测试,持续优化施工方案。通过加铺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层、采用SMA-20聚合物改性沥青摊铺路面、全面推广水稳层新工艺等举措,显著提升了道路的耐久性与使用寿命。
全力以赴,共建“民生之路”
由于项目位于市中心,一旦开始改造,原本拥堵的区域堵车将会更加剧烈,改造路段两侧还分布着商铺、餐饮等多种商业,施工时间过长无疑将会给周边商业发展及生活带来影响。
“五个月,我们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尽快恢复正常交通。”在建设前,项目经理吴冬云立下了军令状。面对新的市场,成熟的建设人才短缺、大批量机械调配、材料供应、场地等问题接踵而至。此外,建设高峰期正是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度。面对困难,项目通过前置策划,对“人、材、机”等问题系统规划,充分运用快速建造理念,助力项目高速度、高质量推进。
在人员方面,项目落实“鲁班学院”,以现场为课堂,中方师傅带领属地员工共同施工,实现技术传承与能力建设;在材料与机械方面,团队广泛考察、实地验厂,储备了一批优质供应商,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此外,属地交警部门积极配合交通疏导,为连续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方通力协作下,项目最终仅用四个月即实现标段全线通车,向当地民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这条路建设得真漂亮,什么时候通车?下一段什么时候开始建设?”在前往建设现场时,当地出租车司机与项目建设者聊道。这条融入中国标准的道路,以扎实的质量赢得了属地居民的广泛认可。
城市道路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善。后续,中建五局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助力乌兹别克斯坦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铺就更多的“发展之路”“友谊之路”,为深化两国关系、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