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国边疆・青春法盾”实践团深入云南,以“红色铸魂、法治护航、戍边担当”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边疆民族团结与稳定贡献青春力量。
云南作为各民族迁徙交融的历史通道和共御外侮的精神沃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实践团先后走访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大理新庄红军村、楚雄州博物馆等地。在周保中将军纪念馆,泛黄书信和磨损军装等史料,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各民族携手抗敌的壮阔图景;新庄红军村的遗存标语与“军民鱼水情”故事,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革命信仰的力量。通过这些走访,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是各族人民同心向党、共筑家国的鲜活见证,“家国一体”的理念是边疆稳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实践团师生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座谈交流
法治是边疆长治久安的坚实保障。实践团结合法学专业优势,深入云南司法机关、口岸村寨与基层社区进行调研。在大理中院,成员们体验了智慧司法功能,参观了“民族调解室”,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可感可及;楚雄州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数据可视化平台”,通过整合多部门信息实现了对矛盾隐患的“主动防控”。此外,实践团还在磨憨国家级口岸了解到跨境贸易面临的法律问题,而尚岗边境幸福村的“村规民约调解室”“法律明白人”机制,则彰显了基层法治对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作用。
实践团师生在磨憨国家级口岸参观调研
民族团结的根基在基层。实践团以“普法进乡村、进社区、进边境”为抓手,将法治知识与红色故事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在新庄红军村,成员们开设“田间法治小课堂”,用顺口溜等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在陆军讲武堂,依托历史场景开展“红色+法治”普法,阐释《宪法》中公民权利义务的当代价值;在金刀营社区和mo憨镇幸福村,实践团通过“扫楼普法”“商户走访”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国家安全、防范诈骗等法律法规。
实践团指导老师王晶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是兴边富民行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生动注脚,也是一堂珍贵的“大思政课”与“专业实践课”。未来,学院将继续深挖边疆红色资源,深耕法治实践,让青春力量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