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搭建语言之桥,讲述文化之美——新东方新书《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发布

时间:2025-10-24 17:15:40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今天,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新东方近日推出的《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一书,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该书汇聚中英教育专家智慧,以英文对谈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节日、饮食、生活、文化、符号五个领域的48个中国文化核心主题。它不仅为中国读者搭建起用英文自如表达中国文化的桥梁,也为国际读者开启了认知中国的窗口,是新东方以教育创新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生动实践。

《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图书

在三餐四季中,读懂传统与当代中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青少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力量。为助力青少年等广大读者群体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向世界自信展示中国风貌,《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一书应运而生。

本书由新东方大愚文化出品,由新东方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汪珺与英国语言教学专家马修·克拉克(Matthew Clark)共同创作。两位作者均为新东方资深教师,拥有逾二十年教学经验,同时也是长期研究跨文化交际,兼具东西方生活经历的学者。两人创作此书的灵感,源于五年前共同主持的一档中英双语播客。节目中,他们选取有趣的中国文化主题,围绕中西差异展开轻松诙谐的对谈,获得了许多听众的喜爱。

正是在长期的共事与对话中,汪珺发现,即使像马修·克拉克这样定居中国数十年的“中国通”,对许多中国文化与习俗仍存在认知空白,更不用说许多未到访过中国的外国人士,对中国的了解更为局限。而马修·克拉克则感到,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这片土地就变得越迷人,发现的“谜团”也就越多。于是,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共同热忱,以及助力中国青少年等群体向世界传播中国魅力的愿景,两人共同启动了《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图书的创作。

汪珺(左)与马修·克拉克(右)

这部历时五年完成的作品共分为五辑,分别聚焦传统节日、一饮一食、日常生活、经典文化与中国符号五大板块,以英文对话的形式深入解读48个中国文化主题。从腊八、火锅、茶叶、风筝的由来,到京剧、太极、围棋、“中国红”中的精神意蕴,再到夜市文化、当代婚俗与教育理念,内容连接传统与现代,贯通中国与世界。

“我们希望以简洁鲜活的语言,向世界讲述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汪珺表示。这也正是本书英文名“China Lifestyle Journeys”的由来——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望,也是对当代中国风采的展现。

图书内页

“播客”对谈形式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一方面,中英教育专家的联袂参与,确保了英文表达的原汁原味与文化阐释的深度。另一方面,对话体保留了交流的真实感与即兴火花,引导读者切实感受中西思维差异,在轻松阅读中掌握恰当的英文表达与跨文化沟通方法。而那些融入个人情感与经历的故事,则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切身可感。跟随作者们的笔触,读者可以从一碟烫嘴的汤包、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一次月下温馨的团聚中,感受四季流转间的文化印记,唤起记忆里的温情与乡愁,从中领略“生活即文化”。

图书内页

作为致敬中华文化的诚意之作,本书以轻盈的体量、生动的语言,致力于打造一本真正好看、好用的跨文化沟通指南。它既是中国青少年自如表达的“文化工具箱”,也是国际交流人士随手翻阅的“沟通备忘录”,更为海外读者打开了亲近中国文化的窗口。与此同时,典雅的中国风装帧与大量高清实拍图,让它不止于工具属性,更成为一部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之书,值得反复品读、长久珍藏。

从懂文化到会表达,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与“讲什么”同样重要的是“如何讲”。一次真正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并非仅靠文本层面的“翻译”便能实现,而是要在深入认知彼此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角度与形式的解释来搭建理解的桥梁。正如本书作者马修·克拉克所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直译’有时会造成理解障碍。而当我们在交流中补充背景、解释原因、举例子、讲故事、分享个人经历时,真正的理解才得以发生。”

书中通过一次次对谈实践了这一理念。每个章节,两位作者都会从一个文化现象出发,深入探讨其起源与演变、习俗与思想观念等,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中国姓名“姓在前,名在后”的排序,折射出对家庭纽带的重视;婚礼中的红包,既承载着真挚祝福,也兼具互助共济的实用功能;而饺子的魅力,不只源于馅料的鲜美,更蕴藏在“包饺子”时一家人围坐共话的温馨互动之中。同时,对话巧妙地在中西方语境中找到连接点,从而让文化更容易被感知,被共鸣。譬如,将《水浒传》与英国民间传说“罗宾汉”,《西游记》与英国小说《魔戒》进行巧妙对比,为不同文化中的读者提供了一把互相理解的钥匙,让人在会心一笑后感到心领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实际上,在差异之上寻求共识,不仅是跨文化理解的起点,更是其最终的归宿。“我们起初以为这是一次探索差异的旅程,却在研究中意外地发现,彼此间的共通点与差异点同样丰富。差异塑造了我们的独特性,而共鸣则让我们彼此理解、心灵相通。”马修·克拉克说。

更重要的是,跨文化沟通能够增进人们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发现与深入理解。“只有了解了自己文化的根脉,才能把它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汪珺表示,她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读者,尤其是正在确立志向的青少年读者走近中国文化瑰宝,并学会用英语讲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当一个孩子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用流利的英语把中国的礼仪风俗讲明白,并赢得对方的认可与兴趣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与自信,是任何说教都无法给予的。”汪珺说道。

图书内页

为帮助中国青少年等读者群体实现从“文化理解”到“自信沟通”的跨越,本书构建了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路径:全书95%以上内容为英文,让读者沉浸于纯英语语境,自然感知并掌握语言的意义和形式;每一章节均设有读前思考、思维导图、读后练习与分层词汇,助力知识内化与高效提取;此外,本书还配备了强大的线上资源,包含播客音频、词汇讲解音频、演讲示范音频及写作范文、中文译文等,让读者通过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切实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秉持时代责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时代的核心命题。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更是教育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立发展三十余年,新东方始终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从最初帮助数以万计的中国学子“走出去”看世界,到提供来华留学服务助力国际青年“走进来”感知中国;从打造“知识直播”与特色文旅产品展现华夏文明魅力,到推出儿童英文版《西游记》等文化经典;从圆满完成杭州亚运会志愿者语言文化培训任务,到助力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伴随着业务的深耕与拓展,新东方的角色已从教育服务提供者,进化为多元文化的链接者,自觉承担起“文化使者”的时代使命,不断为推进中外文明对话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开辟新路径,注入新活力。

《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图书

《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图书的发布,既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礼敬,也是一次文化传播的范式创新。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国文化,从不只是书页中尘封的符号,而是在持续的交流、转化与再创造中生生不息。未来,新东方将继续以教育创新赋能文化传播,让更多中国故事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走向世界,为促进世界文明互鉴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