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以美育心、向美而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美育纪实

时间:2025-10-30 12:14:46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走进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或许能听到礼堂里《龙潭讲学》的排练声,或许能撞见课堂上师生哼唱南谯民歌的场景——在这里,美育从不是课本里的抽象理论,而是浸润在日常角落、滋养学子成长的鲜活力量。近年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美育教研室以“以美育心、向美而行”为核心理念,搭建起特色美育体系,让“美”成为职院学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养分。

一、课程创新:以“一班多师”,拓展教学新维度

美育要落地,课程是关键。学校专门开设《大学美育》公共必修课,创新采用 “模块化教学 + 一班多师” 模式,把舞蹈、音乐、影视、诗词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打包进课堂,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协同授课。

“原本以为美育和机械无关,直到上了影视模块课,才学会用镜头观察零件的‘线条美’,对专业设计也有了新想法。”25级机械专业学生李萌的反馈,恰恰印证了这门课的价值 —— 它不只是教学生“懂美”,更帮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甚至能给专业学习带来新灵感。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门课切实补齐了高校美育的短板,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了根基。

图片 1.jpg

二、文脉传承:以原创剧目,赋予历史新活力

近日,安徽省大学生戏剧(戏曲)与朗诵专项展演结果揭晓,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创舞台剧《龙潭讲学》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艺术呈现,一举拿下戏剧项目一等奖!这不仅是学校美育工作的亮眼成果,更标志着我校在原创文化精品培育上实现重大突破。

图片 2.jpg

《龙潭讲学》以艺术化手法,生动再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滁州督马政期间开坛讲学的历史场景。细腻的情节设计、饱满的人物塑造,让“知行合一” 思想在滁州的萌芽与传播变得可感可触,历史与现实在舞台上自然交叠。观众在沉浸戏剧魅力的同时,也能悄悄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排练时反复琢磨王阳明的台词,才真正懂了‘知行合一’不是书本上的字,而是能融入生活的道理。” 参与演出的 24级学生张锦润的一句话,或许正是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 —— 让文化通过艺术,真正走进心里。

三、非遗焕新:以校地合作,唱响南谯新民歌

美育的生命力,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把非遗传承当作美育的重要支点,和滁州市南谯区文旅局深度合作,给省级非遗项目“南谯民歌” 换上了“新衣裳”。

改编后的《罗师长来到红山洼》不仅登上了安青网专题报道,还在2025 年 8 月滁州市第十三届 “民生杯”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中拿下一等奖。今年 9 月 29 日,“金玉滁菊杯” 首届南谯民歌大赛更直接把赛场设在了学校,本次大赛汇聚了全区各镇(街道)及高校的23支代表队同台竞技,现场吸引了超 500 名观众。

图片 3.jpg

最终,学校青年美育教师张菡喆凭借作品《幸福生活奋斗来》斩获一等奖,学生李婉云以《罗师长来到红山洼》获三等奖。师生和民间艺术家一起,用 “歌 + 舞 + 剧” 的形式给传统民歌 “加料”—— 既留住了民歌的乡土味儿,又添了职院学子的青春劲儿,让古老非遗在校园里唱起了 “新调子”。

图片 4.jpg

四、协同发展:以三元融合,夯实美育新根基

亮眼的美育成果,背后是扎实的机制支撑。学校积极打造高职特色美育模式,已经和滁州市博物馆、南谯区文化馆等单位共建了多个校外美育实践基地,给学生搭建起 “课堂学理论、实践练技能” 的立体化平台。

同时,美育教研室还在探索 “非遗 + 美育 + 思政” 的融合路径:一边落地 7 万元横向课题,系统编纂《南谯民歌》,做好非遗保护与研究;一边和地方达成合作,把来安秧歌灯、凤阳花鼓等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这样的模式,既给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新动能,也让美育和思政教育、地方非遗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

图片 5.jpg

图片 6.jpg

五、向美而行:以匠心培育,成就时代新工匠

以美育为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正一点点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技能与素养、融合传统与现代。未来,学校还会继续把来安秧歌灯、凤阳花鼓等非遗搬进课堂,让 “以美育心、向美而行” 不只是一句理念,更成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指引。

图片 7.jpg

从舞台上的戏剧表演,到课堂里的民歌传唱,再到实践中的非遗体验 —— 滁职的美育,从来不是一场 “一次性表演”,而是陪伴学子成长的 “长效养分”。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美的滋养中,慢慢成长为兼具高尚情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王淋)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