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作为一名广州华商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我日常穿梭于广佛两地的经历,让我对佛山近期公共交通的变动有着切身体会。2025年5月起,佛山地铁悄然延长发车间隔、压缩运营时间;近期,佛山又公布12月将实施公交票价结构调整,部分线路票价上涨。这些看似是简单的运营调整,实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共同难题的缩影——公共交通系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数据透视:运营危机与财务困境
佛山公共交通系统正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与运营挑战。根据上海清算所披露的佛山地铁集团财务数据,其经营状况令人担忧:2023年营业总收入5.53亿元,营业总成本却高达24.19亿元,净利润为-1.19亿元;到2024年,虽然营业收入微增至5.86亿元,但总成本进一步上升到26.89亿元,即使在获得20.81亿元的巨额政府财政补贴后,净利润仍为-1.78亿元。

这张财务状况表清晰地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佛山地铁75%的营收来自票务收入,这暴露了其商业模式的单一性。作为对比,深圳地铁2021年票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8%,多元化经营收入占比显著更高。
客流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佛山地铁日均客运量49.5万人次,全年线网客运总量1.8亿人次。然而,其客运强度仅为0.27万人次/公里·日,不及全国平均值0.61的一半,在已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中处于中下游水平。低客流强度导致收入不足,收入不足又制约服务提升,进而影响客流增长,形成典型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公交系统的票价调整也将带来深远影响。根据佛山市发布的公交票制票价调整通知,新的定价体系将对不同通勤距离的群体产生差异化影响:

三、社会成本:隐性负担与公平性质疑
公共交通服务调整产生的社会成本分布不均,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性和城市竞争力的深层思考。《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广州都市圈通勤空间报告2024》数据显示,广佛两地跨城通勤人口约37.5万,占广州跨城通勤人口的60%,且相比2019年增长12.9%。这些“广佛候鸟”日均出行189.6万人次,相当于每秒就有22人穿梭于两城之间。
地铁服务的收缩和公交票价的上涨,将直接增加这部分人群的通勤成本。以一名每天往返广佛的上班族计算,若公交票价从2元涨至3元,每月通勤成本将增加约44元(按22个工作日计算)。若因地铁班次减少而改用网约车,成本增加更为显著。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社会公平性。公共交通作为准公共产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福利功能。服务调整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对中高收入群体可能仅感不便,但有更多替代选择(如网约车、私家车);而对低收入群体则可能成为沉重负担,影响就业可达性和生活质量。这种不对称影响引发了社会公平性质疑——公共交通的财政压力是否正在被转嫁给最没有承担能力的群体?
通过构建简单的经济模型,可以估算地铁服务调整带来的隐性社会成本:假设平均每次等车时间增加5分钟,日均客流量49.5万人次,按佛山平均小时工资25元计算,每日增加的时间成本约为10.3万元;再假设有5%的乘客因服务不便而改用网约车,每次出行成本增加15元,每日增加的交通成本约为37.1万元。这些“隐性成本”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政府财政报表上,却是真实的社会福利损失。
四、破局之道:多元化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国内外多个城市已探索出创新解决方案,值得佛山参考借鉴。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的“轨道+物业”模式被全球公认为成功典范,其核心在于将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沿线土地开发升值相紧扣。政府给予港铁公司土地发展权,港铁以地块未建铁路前的价值估算支付地价,然后兴建地铁并与开发商合作开发上盖物业,使物业发展及投资成为除票务外的重要收入来源。
深圳地铁集团则创新提出“一链两环”模型:“一链”指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两环”分别是投资建设期以即售型业务销售收益反哺地铁建设,运营期以持有型业务经营收益反哺地铁运营。2021年,深圳地铁票务收入约占总体运营收入的28%,而站内广告、商业、通讯等资源经营收入达10亿元,多元化经营成效显著。

杭州通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对地铁沿线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商业、住宅等物业,借助地铁带动的土地增值获取收益。三地经验的核心在于打破了单纯依靠票务收入的传统模式,实现了轨道交通外部效益的内部化。
基于上述案例和经验,佛山可以设计多层次解决方案。短期内,可采取需求导向的服务调整,基于客流数据分析优化班次安排,同时实施差异化票价策略,引导乘客错峰出行。中期内,应积极探索“轨道+物业”模式试点,选择合适站点开展物业开发,将土地增值收益内部化,同时充分利用站内空间发展零售、广告等业务。长期战略则需要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的一体化,将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商业中心布局在地铁站点周边,提高站点可达性和使用效率。
五、数据预测:政策影响的量化分析

基于现有数据和合理假设,我们可以对公交票价调整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测分析。以下预测基于价格弹性理论,假设公交出行需求价格弹性为-0.3至-0.4:
从预测结果看,票价调整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营收,但对长距离通勤者的影响尤为显著,这部分群体恰恰可能是对价格最敏感的低收入通勤者。这进一步印证了需要配套措施来缓解对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比如针对特定群体的票价优惠或补贴政策。
六、结论:迈向可持续的公共交通未来
佛山公共交通面临的困境并非特例,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单纯的“涨价减服务”只能暂时缓解财政压力,却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成本和长期发展隐患。
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当明确公共交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承担应有的财政责任,同时创新体制机制,为多元化经营创造政策空间;运营企业需要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积极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降低对票务收入的过度依赖;社会各界应当理性看待公共交通的合理成本分担,支持改革创新。
公共交通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血脉、经济动脉和民生纽带。面对当前的困境,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涨价或减服务,而是深层次的模式创新和系统重构。作为一名财经专业的学生,我坚信,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精准的政策支持,佛山完全有能力化解当前的公共交通困局,打造更加高效、便捷、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潘君榆,广州华商学院2024级经济统计学本科生。指导老师韩凤彩、高承远;本文为《华商&眺远:财经写作(商业观察分析)工作坊》的学生成果,工作坊得到《数智化统计应用型人才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基金项目的支持。工作坊组长:高承远;工作坊顾问: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