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安全是机场运营的核心,而鸟类撞击风险始终是威胁航班安全的关键隐患。近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飞行区引入的智能驱鸟机器人,自10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已稳定运行至今。这款由杭州申昊科技研发的智能装备,以无需改造现有设施、适配复杂场景、全天候作业为特点,悄然改变着机场传统驱鸟模式,为空港安全运维注入智能化新动能。

长期以来,萧山机场飞行区的驱鸟工作面临多重挑战:飞行区面积广阔,人工巡检需投入大量人力,且在夜间、暴雨、浓雾等恶劣条件下,工作人员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风险;现有固定驱鸟设备如超声波装置,每日仅能开展几次作业,难以覆盖鸟类活动的全时段,尤其面对清晨、深夜等鸟类频繁出没的空窗期,防控效果大打折扣。随着航班起降量逐年增加,传统驱鸟方式的局限性愈发明显,如何实现不间断、无死角的防控,成为机场运维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次落地的智能驱鸟机器人,恰好精准破解了这些痛点。从环境适配来看,机器人采用履带式运动底盘设计,无需对机场现有草地、碎石路等路面进行任何改造,即可灵活穿梭于不同地形,无论是雨后湿滑的草坪,还是散落小石子的边缘区域,都能保持稳定行驶,最大程度降低了设备引入对机场日常运营的干扰。同时,机器人搭载的RTK导航系统与避障激光雷达,能沿预设路线实现自主巡检,配合电子围栏功能,可自动规避跑道、停机坪等禁行区域,确保作业过程与航班起降、地面保障等核心工作互不冲突,实现安全融入、高效作业。

在防控功能上,机器人构建了驱鸟+控虫的双重防护体系,形成长效防控机制。声学驱鸟模块搭载音波驱鸟器,工作人员可通过后台远程控制调整声波频率,针对麻雀、白鹭等不同鸟类的习性精准驱离,避免鸟群产生适应性;而移动灭虫模块则通过携带的灭虫灯,以灯诱方式吸引并灭杀飞行区周边昆虫,从源头切断鸟类的食物来源,减少鸟群在飞行区停留的可能性。这种前端驱离+源头管控的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驱鸟只驱不防的局限,让防控效果更持久、更彻底。
支撑机器人持续运行的,是一套完善的智能管控与能源补给体系。后台管理系统整合了实时监控、任务调度、数据统计等功能,工作人员通过中控室的电脑,即可实时查看机器人的位置、作业进度、驱鸟记录,还能根据鸟群活动规律远程调整巡检路线与频次。配套的充电房则配备快速接环装置与电源模块,可自动为机器人补充能源,满足其7×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需求,无需人工频繁干预。

自10月1日投入使用至今,这款智能驱鸟机器人已成为萧山机场飞行区的固定卫士。无论是凌晨的低光环境,还是降雨后的复杂地形,它都能按计划完成巡检任务,声学驱鸟响应迅速,灭虫功能有效降低了飞行区昆虫密度,鸟群活动频次较此前明显下降。机场运维人员表示,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减轻了人工巡检的压力,更填补了传统设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防控空白,为航班安全增添了重要保障。
作为研发单位,杭州申昊科技长期聚焦工业智能化领域,在智能机器人、自主导航等技术上积累深厚。此次智能驱鸟机器人的落地,是企业将工业级技术跨界应用于航空安全场景的成果,体现了技术与实际需求的深度契合。从行业视角来看,这款设备的成功应用,为国内机场提供了低成本适配、高效率防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航空业鸟击防控向无人化、数据化转型。
在智慧机场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智能装备正成为提升运维效率的关键力量。申昊科技研发的智能驱鸟机器人,以其对场景的精准适配与稳定表现,为机场安全运维提供了新路径。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优化,这类设备或将在更多机场推广,以科技之力守护每一次航班的安全起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