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深度报道>正文

从音符到文字:一名乡村教师的“五育融合”破壁实验

时间:2025-03-26 14:55:41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导语


悠扬的笛声在教室里轻轻回荡,一群身着古装的学生缓缓走上“舞台”。古朴的旋律,仿佛将所有人带回了千年前的唐朝。一名“小诗人”手持折扇,轻声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其他学生则随着音乐节奏,用肢体语言演绎着诗中的场景——归乡的喜悦、孩童的嬉笑、岁月的流转。这是杨媛老师的语文课堂,她用音乐与表演,将《回乡偶书》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让古诗的意境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

跨界突围:从音乐讲台到语文课堂


2013年,杨媛从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毕业,怀揣着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和对教育的热爱,她来到长沙,开始了音乐教学的职业生涯。然而,2017年,她毅然选择报考特岗教师,回到家乡——一个偏远落后的乡村,扎根基层教育。面对学校语文教师紧缺的现状,杨媛主动请缨,承担起语文教学的重任。从音乐到语文,跨学科的教学任务让她一度感到迷茫和不安,但她并未退缩。她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语文教学方法,结合自身音乐专业优势,将旋律、节奏与古诗文诵读巧妙融合,用音乐的力量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她的热情与创新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带来了显著的成果:她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连续四年稳居全镇第一,多名学生考入县里的省重点中学。与此同时,她发挥音乐专长,让留守儿童们接触到了常规的音乐课,还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文艺比赛,指导学生连续两年斩获镇合唱比赛一等奖,并在县级合唱比赛中拔得头筹。杨媛用她的坚持与智慧,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跨界育人”之歌。

破壁传奇:用音乐叩开语文的“诗性之门”

数年的教学沉淀,让杨媛积累了独特的跨学科智慧。2019年,她以音乐学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芙蓉学校,却因“音乐教师教语文”的身份引发外界质疑——“外行能否教好主科?”面对争议,她选择用行动回应。恰逢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颁布,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理念,这让她更加笃定:自己的探索正踩在时代教育改革的鼓点上。她始终坚信,课程从无主副之分,“每一节课都是浇灌心灵的契机”。接手新班级时,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一年级期末成绩位列全年级倒数,但她并未用题海战术施压,反而在“双减”政策引领下,将课堂变成融合艺术的乐园——语文课上,她用《春晓》的旋律改编古诗诵读,让孩子们在歌声中记忆;音乐课上,她让学生用朗诵诠释《月光曲》的情感,用辩论探讨“音乐与诗词的对话”。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成绩悄然逆袭:三年级时,她创新设计“音乐节拍作文法”,通过节奏训练提升写作韵律感,班级一举夺得全校团体作文竞赛第一名;期末检测中,班级语文平均分较接手时提升12分,跃居年级前列。曾经质疑的声音,在数据和荣誉面前逐渐消散。更令人瞩目的是,县教育局领导视察时,旁听她将《回乡偶书》谱曲教学的课堂后,当场赞叹:“这才是‘五育融合’的鲜活样本!”从“倒数”到“标杆”,杨媛用跨界的智慧与坚守,书写了一段乡村教育的破壁传奇。

教研深耕:从课堂到教育的“无界探索”

深耕课堂之外,杨媛始终以开放姿态推动教育创新。她主动承担教研先锋角色,在校内展示的示范课《重复出现的句子》中,将音乐中的“重复旋律”与语文句式结构类比,让学生在击打节拍中领悟语言规律;每学年为新教师开设“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分享“艺术化过渡”经验。2022年县幼儿园联合教研活动中,她执教的《动物儿歌》以“森林音乐会”为情境,通过动物角色扮演、儿歌创编擂台等游戏,让幼儿在律动中自然衔接小学课堂模式,这一实践被誉邵阳新闻誉为“幼小衔接的破冰样本”。在学科融合领域,她更带领团队屡创佳绩:以“音乐+文学”跨学科设计连续两年蝉联省级集体备课大赛奖项;2022年邵阳市作业设计大赛中,她的《古诗新唱创意作业》《课文角色配音任务》分获市一、二等奖;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获省三等奖,课例《传统节日》或省二等奖,同步主持编写校本晨诵教材《诗韵晨光》,将劳动场景融入古诗诵读。所带班级连续五学期蝉联校级晨诵展示一等奖。音乐教学上,她亦持续突破——《外婆的澎湖湾》获镇音乐教学比武一等奖、戏曲教学《补锅》获邵阳市戏曲教学竞赛二等奖,信息化课例《世界音乐博览会》获市级三等奖,指导学生夺得县建制班合唱比赛二等奖。其发表的论文《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的路径分析》更被《中国教师》杂志称为“艺术与学术的双重突围”。从课堂到教研,从语文到音乐,杨媛用一次次跨界实践证明:教育的边界,永远在创新者的脚下延伸。

以艺育人:点亮乡村孩子的“光芒密码”

在杨媛的教学生涯中,转化“问题学生”的故事尤为动人。学生小帆便是典型一例——这个成绩优异却桀骜不驯的转学生,初到班级时宛如一匹难以驯服的小马:课堂上因不满分组安排当场摔书冲出教室,课间用“恶作剧”捉弄同学,甚至公然质疑:“语文课唱歌就是老师不专业!”面对挑战,杨媛没有说教,而是用艺术的智慧悄然破局。她发现小帆热衷街舞,便在古诗《将进酒》教学中设计“斗诗擂台”,邀请小帆用舞蹈演绎诗中豪情;得知他音准极佳,又让他担任班级合唱《少年中国说》的领唱。渐渐地,这个“刺头”学生成了最积极的课堂参与者——他会在课间追着杨媛讨论《诗经》里的节奏韵律,甚至自发组织同学排练课文音乐剧。一次晨诵展示中,小帆用RAP节奏诵读《诗韵四季》,赢得全校掌声。当被问及转变原因时,他挠头笑道:“杨老师会跳舞能写歌,她说的道理,我服气。”如今,这个曾把“不服管”挂在嘴边的少年,已成为杨媛的“头号粉丝”,更带动全班形成了“以艺促学”的风潮。正如家长感慨:“杨老师的课堂像一块磁铁,再顽皮的孩子都会被她的光芒吸引。”

结语:教育的诗篇,在跨界中生长


从教十年,杨媛用跨界智慧浇灌出满园芬芳:她连续六年蝉联校级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创下每学期“优秀班集体”的全胜纪录,学校每次的文艺演出所带班级均获一等奖;带领的中队获评邵阳市少先队“三星章”,个人更揽获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如今已是年级教学主任的她,依然坚守在课堂一线,讲台上那架陪伴多年的电子琴,见证着她将语文与音乐谱写成教育的双重诗篇。“语文是文字的诗,音乐是声音的诗,我想让孩子听见两者共鸣的力量。”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不仅是她的教育信条,更成为无数乡村学子心中的艺术启蒙密码——在她的课堂上,知识不再囿于课本,而是化作音符与文字交织的翅膀,带着孩子们飞向更辽阔的远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