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一宏伟蓝图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交通建设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甘肃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股强劲东风为这片广袤土地带来了变革与繁荣。“这片苍茫辽阔的土地上,有我和无数建设者的印迹。”回忆起在甘肃渭武高速工作的经历,柏庆宝动容道。
渭武高速如今已是一条横贯于秦陇大地的钢铁巨龙,但当镜头转回2016年,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陡峭,路线布设于岷江与白龙江相对狭窄段,这给项目团队来了一个“下马威”:路线两侧没有足够的场地布置预制梁场,传统的运架梁方式显得捉襟见肘。
项目团队多次深入现场走访调查,“既然无法改造自然条件,那就因地制宜,利用条件。”化整为零、拆一为二,柏庆宝已经有了思路。他建议在桥下一侧岷江滩地上布设小型预制梁场,在场内设置高低腿龙门吊。这样一来,运梁车可以运输箱梁至龙门吊下,由龙门吊将箱梁垂直提升至桥面,再利用架桥机进行架设。该方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解决了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导致预制梁架设困难的问题,484片预制箱梁顺利安装就位。
如果说运架梁难题是“开胃小菜”,那么线路周边的不良地质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2017年2月,石阏子特大桥的29#-34#墩右侧二级边坡上的框格梁出现开裂迹象,开裂意味着山体边坡发生了沉降与滑移。项目团队立刻对边坡进行检查,共观察到二十余处裂缝,其中最大的一处宽度达1米,伴随着约0.7米的显著沉降。团队第一时间在施工群组中发布警报,并将问题上报给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
“首要任务是截水,同时需要对边坡进行卸载减重……卸载多少土石方合适呢?坡脚处需增设支挡结构,应该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其深度又该如何确定?”柏庆宝脑海中一一回溯着曾经从书本上学到的应对策略,但由于目前滑动面的深度与具体位置尚不明确,无法制定出确切的解决方案。他一边思考着解决方法,一边采取紧急措施:立即组织布设警戒线,严禁人员靠近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区域;采用黏土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防止雨水渗透进一步加剧险情。
在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项目团队进行了详尽的地质勘探工作,精准定位滑动面、设置观测点密切监测沉降与位移情况……历经八次专家论证会,最终敲定设计方案:卸载土方40万立方米,并增设41根深达34米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这一设计方案与柏庆宝的最初构想不谋而合,验证了他的专业判断与敏锐洞察力。在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中,项目团队严格遵循设计方案,并在交工验收之后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深部与浅部变形监测。令人欣慰的是,边坡至今保持稳定,未出现异常情况。
项目控制性工程化马隧道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3次突泥涌水,6条断层破碎带,2次掌子面塌方,8段软岩大变形换拱120多米,大大小小的溶腔更是不计其数。项目团队不敢掉以轻心,每次第一时间拿到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前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
2019年12月,在项目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渭武高速公路土建第十八合同段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并于2021年获“中国交建优质工程奖”。同年,柏庆宝获甘肃省2018-2019年度“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省列重大工程示范性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的荣誉。项目团队和柏庆宝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深刻含义。
在这个三面峻岭环抱、一面碧水相依的项目驻地,项目团队耕耘了五个春秋,离别的时刻终于来临,项目部水泵房内的嗡嗡声仍旧回荡在空中。甘肃陇南的山峦,并未如想象的那样郁郁葱葱,映入眼帘的更多是裸露的黄土与崎岖的山地。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让柏庆宝学会了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挑战。
2022年初,柏庆宝踏上新的工作岗位——担任南方公司科学技术部副经理,主要负责项目技术策划、重点项目技术服务、长大隧道施工等工作。他主动探索创新工作室“联动”和成果“接棒”模式,持续产出和推广技术成果,并将近年来的施工工法、专利、科研课题成果重新梳理总结,形成标准图集或工法“三页纸”。同时,他致力于培养新人,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年轻工程师快速成长,成为项目的中坚力量。
柏庆宝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敬畏与热爱,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每一个细节,用严谨的态度调整每一个偏差,见证一个个从蓝图构想到现实落地的艰辛历程。“工程师的成就感,不仅在于完成一个项目,更要将每一个项目做到极致,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是他常说的话。
(王泓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