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从黔贵群山到天山戈壁,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模体量、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韩四红,作为中交路建建设者中的一员,如同建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与千万基建人共同汇聚成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他用十七年的汗水与坚守,诠释着:新时代的筑路精神,既是基建强国的铿锵脉动,更是千锤百炼的匠心传承。
戈壁突围:一场跨越两百公里的智慧攻坚
历经75载,在交通运输领域,变的是技术与装备,不变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向边疆和偏远地区的延伸。
“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新疆乌尉YSTJ-03标段便位于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角。展布于孔雀河及塔里木河冲击区,该区域盐渍土、软弱土等不良地质段落占比高达85%,项目施工范围多数位于戈壁滩、荒漠等无人区内。
相较于常规公路建设,沙漠公路的修筑面临更为严峻的工程挑战,除了要解决无人烟、无便道、无网络的“三无”难题,沿线地区管理的特殊要求,令本就匮乏的物资调配和施工组织更具挑战。
项目处于路基施工阶段时,原料场因地区管理限制无法再提供路基原料,原定100多万方的戈壁料仅仅储备了50余万方。眼见工期一天天逼近,所备材料也在慢慢消耗,身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中,连动物都鲜少出没,在哪去找能提供如此大需求量的路基料场呢?坐以待毙不是韩四红的性格,他要求项目继续施工,自己则带着2个同事轮流开车寻找新料场。
四周了无人烟?那就把车开到更远的地方去;路上时间不够?那就带上水和干粮步履不停。清晨六点的启明星作伴启程,深夜仪表盘的荧光照亮归途,十五个昼夜的拉网式搜寻,终于在距离项目210公里的地方锁定了数量和质量均符合要求的新料场。但来不及高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新料场较原料场运距增加约150公里,化作了戈壁滩上数千万元的运费大山。谈判桌上,运输公司老板的算盘打得响亮:“重车去空车回,油费路桥费分文不少。”这道看似无解的算术题,却在韩四红返程途中闪现转机——望着窗外呼啸而过的空载货车,他猛然拍响车门:“这些返程空车,不就是现成的运输队?”一场精准的物流匹配战就此打响,项目周边运输公司的返程车辆编织成流动的运输带,车队在新料场附近完成卸货后,满载戈壁料返程,这种“顺风车”模式,硬是以不到原来一半的运输费用,成功化解了这次原料与成本的双重危机。
高空积木:一次精度毫米级的安全搭建
“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月,承德市交通运输局安委办公布了“2024年度平安工地建设优秀项目”名单,韩四红所管理的承平1标、承平LM2标均获评优秀项目称号。
首环高速公路承平段项目是河北省目前在建桥隧比最高的高速公路,其中李家营枢纽互通A匝道桥桥面宽度13米,桥下净空5.8米,桥梁上部钢梁设计为三片开口箱梁,纵向分段7节,最大节段重达76吨。
如何将总重量1300余吨的21片钢梁精准且安全的吊装至指定位置,韩四红为这场大型“搭积木”实战做足了功课。李家营枢纽互通A匝道桥125度角斜交上跨长深高速,施工区域不仅日常便承受着巨大的车流量压力,随着国庆节的日益临近,项目团队面临着严峻的组织挑战和安全风险防控任务。为了能在国庆节前顺利完成架设,韩四红坚持每天组织问题分析会,多次开展施工全过程推演,不断预设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带领技术团队利用BIM建模,确定理论吊点位置和钢丝绳长度,在钢梁出厂前进行工况模拟,确保钢梁吊装姿态水平稳定。同时制定了完备的现场安全预警措施,成立安全监督小组,在施工时进行安全巡查及交安维护。“我的观念是,生产施工绝不能打没准备的仗,安全和进度同等重要。”
架设当天,所有工序稳步推进,项目团队预先进行轴线高程定位并标记,设置吊装限位板,落梁定位后通过临时支架上布置的千斤顶进行微调,顺利保证安装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2024年12月,承平项目以“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为抓手,用风险防控无死角、事故隐患零容忍、安全防护全方位的满分试卷顺利完工通车。
“河北省劳动模范”“‘中交集团优质混凝土奖’主要完成人”“中交路建十大杰出青年”……韩四红一路过关斩将荣誉满载,但所有看得见的光彩背后,都凝结着看不见的赤诚匠心。正如他常说:“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在这条筑路报国的征途上,也正是有无数像韩四红一样的精工巧匠,从一张图纸、一锹厚土、一根钢筋开始,零敲碎打地浇筑起时代的通途,以奋斗之姿,书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青春华章。 (刘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