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觉艺术的世界中,插画不仅是图像的组合,更是一种价值的表达方式。旅美插画与视觉艺术家林子菡正是这样一位将图像与信念紧密融合的创作者。她用色彩构建叙事,以画面注入温暖与力量,在绘本与视觉项目中,持续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工作室一角
国际获奖插画与视觉艺术家,跨文化叙事者林子菡的插画作品屡获国际权威奖项认可,包括入选美国插画摄影协会第44届“年度精选”(AI-AP American Illustration 44 Chosen Winner)、获得3x3国际插画展优秀奖(3x3 International Illustration Show Merit Award),以及《创意季刊》(Creative Quarterly)视觉艺术奖等。
她的作品风格鲜明,兼具情感张力与叙事功能,广受国际出版机构与创意媒体青睐。
在其原创绘本《破碎的缸》中,林子菡以景德镇青花瓷工艺和窑神传说为灵感,讲述了一位年轻陶工从“复制他人”走向“创造自我”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原创精神的觉醒。这本书不仅是一段关于个人艺术探索的寓言,也承载了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致敬。书中精细描绘了青花瓷的烧制流程与装饰技法,让年轻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审美与技艺传统。
“我希望孩子们在翻阅绘本的过程中,不只是看到一个故事,尤其华裔的孩子,更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一种亲近感与自豪感。”林子菡表示。《破碎的缸》被入选美国插画摄影协会(AI-AP)插画奖项,并在纽约 Sunnyday 艺术节展出,引发了同场艺术家与少年朋友们的共鸣。
《破碎的缸》(2024),绘本插图
插画作为价值引导:助力青少年树立健康心理
林子菡深知,插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语言,更是引导青少年建立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她曾为桥梁书版本的《福尔摩斯·蓝宝石案》绘制全书插图,通过图像引导高年级学生理解原著中的推理逻辑、人物塑造与道德抉择。
该书由青葫芦图书出版,面向小学高年级读者,旨在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其理解正义、责任、同理心与独立思考的意义。林子菡表示:“图像不应只是图文搭配的装饰,更应成为教育工具,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林子菡现任教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继续教育项目(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Continuing Education),教授插画课程。她强调:“艺术教育不仅是技巧训练,更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引导。”她鼓励学生将情感转化为视觉表达,在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为梦想上色:与 说唱诗人Jony J 合作《24时AM》
除了青少年出版项目外,林子菡也积极参与跨界合作。她为华语说唱音乐人 Jony J 的专辑《24时AM》打造整套视觉系统。封面以橙、黄、蓝三色为主调,传递出“希望”“梦想”与“自我探索”的核心情绪。画面描绘南京城市在昼夜交替中旋转融合,小船的前行方向构成视觉引导,象征不断前进与成长。
该封面一经发布,便在微博与小红书等平台引发热议,观众纷纷猜测画面中高塔、湖泊、小船等元素的象征意义,讨论热烈,形成广泛共鸣。“我希望这组作品不仅传递专辑中的希望情绪,更鼓励大家相信梦想,勇敢坚持。”她说。
《24时AM》封面插画(2021)
《24时》演唱会周边插画(2024)
《24时》快闪店插画(2024)
创作即责任:为下一代心灵注入温暖力量
对于林子菡而言,艺术创作从来都不只是个人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她不断思考如何在视觉作品中植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图像成为年轻一代面对现实世界时的温柔支撑与精神引导。
她的作品中常见“成长”“勇气”“情绪表达”等主题,通过明亮而富有层次的色彩,引导读者认识内心的复杂情绪,学会接纳自己。“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一盏光,只是在某些时刻需要有人为它点亮。”她说。
在信息碎片化、情绪易焦虑的当下社会,林子菡用插画构建起一种视觉上的“心理庇护所”。她的画面不仅提供美学的享受,也试图回答一个深层问题:艺术如何真正参与到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