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落实“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工作部署要求,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团委立足学科特色,结合社区治理需求,创新构建“1+2+3+4”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实践育人新范式。
学院团委深耕社区实践育人沃土,创新构建“双平台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与高校协同育人优势,紧密结合农业与生物学专业特色,系统打造“专业+服务”实践育人体系。2023年以来,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培育、成果化转化”的工作路径,实现社区结对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的跨越式发展,共组织2000余名青年学子开展社区实践活动300余场次。精心培育的“宠物义诊”“青春π动”“田美农科”等特色项目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实践品牌。
(一)打造“党建红+青年实践赋能”双核驱动模式
学院党委制定关于党建带团建、支部结对共建的一系列措施办法,形成党支部结对指导团支部的联动机制,建立“3个1”工作法,即每个党支部结对2~3个团支部,每月开展1次“实践一线微课堂”,每月举办1次“红种子讲堂”。通过创新“沉浸式课堂”形式,将主题党团日活动延伸至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的场景化融合。学院联合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合调研16次,精准设计“党建+”实践项目9个。
(二)搭建“双基地”实践平台矩阵
构建“服务站+实践基地”双载体运营体系,与30余个社区共建实践基地,创新“需求清单+揭榜挂帅”双向对接机制。重点打造育新社区示范服务站,实施“站长负责制”,选派优秀学生骨干担任站长,建立“一项目一档案”管理制度。通过打造文化墙、编撰《实践风采录》、开展成果展等可视化呈现方式,形成“实践—展示—传播”的良性循环生态。
(三)实施“三导向三结合”实践育人工程
建立目标导向型实践体系。坚持学术导向,聚焦农业基因组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开展科研实践项目;坚持社会导向,围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实施专题调研;坚持发展导向,对接“挑战杯”等科创竞赛需求,孵化实践创新项目。创新“三结合”项目生成机制。学生特长与专业特色结合,开发“新农大讲堂”等特色项目;教师科研与社会需求结合,促成6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校地资源与学术平台结合,与3家省市级学会建立联合实践基地。社区实践转化项目《变废为“虻”——从生态包袱到养殖财富》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小麦保卫战—喹唑啉酮酰肼类绿色防控药剂创新》项目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国赛二等奖。
(四)完善“四维一体”保障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1+1+1+N”多元导师矩阵,即1名团干部+1名辅导员+1名专业教师+N名社区指导员。强化品牌共建,联合乡村好青年联盟实施“青春π动”项目,形成“智库+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召开座谈交流会,探讨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同时共赴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指导,目前共累计开展“田间垦谈会”9场,组织农技服务指导23次。新农科技社每两周对接不同社区开展“宠物义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义诊和宠物健康知识普及,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打造“田美农科”支农特色品牌,围绕聊城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开展生产状况调研、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直播助农等活动,支农事迹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该社团成功入选“2023—2024学年全国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构建激励体系,创新“六维考评模型”(频次/过程/成效/总结/成果/评价),将考评结果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设置“社区实践先进个人、社区实践先进团支部”等奖项。筑牢权益保障,构建“安全三防线”(保险全覆盖+就近实践+应急预案),建立月度座谈会制度,累计解决学生诉求37项。(通讯员 董雪 闫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