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里攻关的科学家到车间里打磨技艺的大国工匠,从扎根乡野的农技专家到遨游太空的航天英雄,无数人才以行动诠释着“精神密码”的深刻内涵。这密码,是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的水乳交融,是创新精神与实干品格的相得益彰,是文化根脉与时代使命的交相辉映。读懂这份密码,既需仰望精神星空的高度,更需触摸奋斗足迹的温度,让人才之光照亮复兴征程。
解码“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让报国情怀薪火相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名句,道尽中国人才的精神底色。家国情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选择。当青年学者放弃海外高薪回国建实验室,当企业家把利润投入基础研究“深水区”,当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培养技能人才,这些选择背后都是“国重于家”的价值排序,镌刻着“国之大者”的坐标。新时代的中国人才,要将个体理想与民族命运交融,把“小我”的追求融入“大我”的蓝图,让个人奋斗与国家需求同向而行;要将传统精神与时代使命交融,既赓续“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又涵养“科技报国正当时”的锐气;要将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交融,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攻克关键技术、服务民生需求的行动自觉。
破译“知行合一”的实践密码,让创新精神落地生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揭示了中国人才成长的重要规律。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也得经过黄土的检验,要让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当创新精神与实践品格深度交融,中国人才就能不断创造“从0到1”的突破,书写“从有到优”的篇章。要推动问题导向与成果转化闭环,从工厂车间找课题、到生产一线验成效,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要推动理论突破与应用场景闭环,既攀登基础研究“高峰”,又攻克技术转化“险关”,让“书架”连上“货架”。要推动个人探索与集体攻坚闭环,以“揭榜挂帅”汇聚众智,用“协同创新”放大效能。
诠释“自强不息”的奋斗哲学,让拼搏韧劲代代传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年《周易》的智慧,早已融入中国人才的血液。中国人才的成就密码里,永远离不开“奋斗”二字。传承奋斗哲学,就是要弘扬工匠精神、攻坚精神、奉献精神,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广大中国人才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差不多”变成“零误差”,真正用“千万次锤炼”追求“毫米级精度”,争当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广大中国人才弘扬百折不挠的攻坚精神,就是要勇于在“无人区”“深水区”敢闯敢试,闯出一条新路来。广大中国人才弘扬久久为功的奉献精神,就是要甘坐“冷板凳”、勇闯“新赛道”,把“功成不必在我”化作“功成必定有我”的行动。(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