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天然发酵桑叶技术的临床转化加速全球超13亿糖尿病患者辅助治疗

时间:2025-05-16 10:50:38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日前,为大力推动糖尿病防治技术创新与应用,一场由安徽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与六安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天然发酵桑叶应用于糖尿病防治的技术交流与推广研讨会”,在安徽省霍山县隆重召开。会议聚焦天然发酵桑叶技术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化路径,旨在为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据了解,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成为万病之源,危害极大,根治困难。高血糖可导致人体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各种组织,特别是内分泌代谢紊乱诱发血心脑管性疾病及其并发症,使眼、肾、四肢等遭受侵害,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类疾病,目前该治疗领域主要依靠日常口服西药及打胰岛素维持,加重医疗系统负担。而天然发酵桑叶应用于糖尿病防治及临床转化即将全面加速全球超13亿糖尿病患者辅助治疗。

据六安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闻透露,桑叶作为普通农产品,通过发酵技术、生物转化、科技手段,赋予桑叶许多功能,出现了桑叶发酵系列产品,如桑叶红茶、桑叶发酵片等,对参与糖尿病等慢病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六安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丰博士通过PPT演示专题报告《天然发酵桑叶应用于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系统阐释桑叶红茶的研发历程与技术优势。他指出,团队通过“天然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桑叶中关键降糖成分DNJ(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提升至4.78 mg/g,较传统桑叶提高5倍,并有效祛除致肠胃不适的有机酸。动物实验显示,桑叶红茶片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P<0.05);桑叶红茶干预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临床疗效评价,其辅助降糖有效率高达88%,且对便秘改善率超95%。安徽中医药大学林逸轩博士与王筠禹博士进一步解析桑叶降糖的多靶点机制,DNJ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糖吸收,协同黄酮类与多糖成分促进胰岛素分泌、修复β细胞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从根源改善糖代谢紊乱。“桑叶红茶不仅控糖,更具备逆转糖尿病前期和并发症防治的潜力。”林逸轩强调。王筠禹博士则进一步补充了桑叶红茶经过独家发酵技术后药性由寒转温,同时增加了其中有效降糖生物成分的活性。国药素医堂集团董事长赵明义提出关键建议,“桑叶作为药食同源植物,其发酵产品的显著疗效已通过科学验证。建议联合申报将桑叶红茶纳入《中国药典》,推动其从食品向生物医药升级,惠及更广泛患者。”该提议获与会专家一致支持,并计划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落实。安徽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执行会长陶殿华在总结中强调,桑叶红茶技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需多方协作加速推广,一要强化产学研联动,深化与医疗机构合作;二是要政策支持,推动产品纳入糖尿病防治指南;三要拓展至中部六省健康教育联盟,通过技术展销会、标准化建设等扩大应用范围。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现有降糖口服化药旨在降低血糖,都存在一定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

“目前,发酵后的桑叶能达到降糖目的。我们的桑园位于大别山脚下,又称西山药库。每亩桑园生产出的降糖产品可供2-4个糖尿病人使用,周边30万亩桑园,仅可供100-120万糖尿病人一年的使用,何时能造福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董事长孙闻指着六安玫瑰红茶品有限公司的万亩桑园,忧心的说到。

孙闻,这位仅有50出头的创业家,用满腔的热情,带领着桑叶发酵团队多年苦拼。作为桑叶发酵技术研发团队的领军者,他凭借对健康产业的敏锐洞察与对乡土资源的深刻理解,将安徽六安周边数十万亩桑园化为“绿色金矿”,带领团队在糖尿病辅助治疗与乡村振兴的交叉领域闯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在同行眼中,孙闻是“带着科研嗅觉的企业家”,他深谙桑叶中DNJ(1-脱氧野尻霉素)的降糖潜力,却不止步于传统提取工艺。他推动团队突破发酵技术瓶颈并获得法国国际发明奖,让沉寂的桑树资源焕发出对抗慢性病的科技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创业家始终将社会责任嵌入商业逻辑。从组织糖尿病公益筛查到向患者免费发放发酵桑叶茶,从建立农户“桑园托管”增收模式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不断造福增收当地桑农户,孙闻用行动证明:健康产业的温度,不仅在于实验室里的数据突破,更在于让科研成果惠及田间地头的种植者与千万家庭的患者。  孙闻,正以桑叶为笔,书写着健康与乡村振兴的跨界答卷。“桑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健康密码,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翻译者’。”他正以企业家、科研协调者、公益践行者的多重身份,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宏图中,写下独具匠心的注脚。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