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 “真理味・匠乡行” 为核心品牌,组建“两团一班” 活动载体,与东阳市 20 余个基层单位结对共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打造校地融合党建新标杆。
“真理有味”夜学班:筑牢思想根基的“沉浸式课堂”
为深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组织校内部分品学兼优、政治素养突出的学生,成立 “真理有味” 夜学班。该夜学班突破传统理论学习模式,秉持“沉浸式学习、多元化体验” 理念,创新打造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学习场景。
在晚自修时间段,夜学班以灵活新颖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在东阳江边,以夜话方式讲述东阳红色文化,展示东阳改革开放以来所取的伟大成就,引导学员们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当踏入布置着红色主题海报、陈列着经典理论著作的“红色书房”,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研读《共产党宣言》《习近平著作选读》等原著,在书香氤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通过 VR 技术搭建的 “云端红色展馆”,大家“身临其境”走进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中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理论微剧场” 里,学生们化身历史人物,通过情景演绎再现五四运动、遵义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以生动鲜活的表演加深对理论背后历史逻辑的理解;“青年辩论会” 上,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 等议题,同学们引经据典、激烈交锋,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
此外,夜学班还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优秀青年讲师开展专题辅导,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乡村进行实践调研,将理论学习与社会观察相结合。通过系统学习原典、深度研读原著、用心领悟原理,学生们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得到显著升华,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与践行者。
青椒红色之声宣讲团:理论传播与基层治理的“青年纽带”
青椒红色之声宣讲团是一支以35岁以下青年思政教师为主体的,致力于新时代红色理论传播的宣讲队伍。宣讲团紧扣时代脉搏,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宣讲。
自成立以来,广泛深入农村、城镇、街道、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全覆盖的红色文化的宣讲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宣讲团已与东阳各乡镇街道的 18个特色名村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此举能精准解读政策,打通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实现 “理论下沉 — 民意上达” 的双向沟通;以红色文化凝聚治理共识,破解农村文化空心化问题;赋能基层干部与村民,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同时,以理论思维疏导矛盾,推动移风易俗,还能注入数字化动能。这一实践将红色理论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政策、文化、主体、技术多维度提升,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 “理论引领 + 实践创新” 的双轮驱动模式 。这种 “内外联动” 的模式,不仅推动了红色理论在基层的广泛传播,更架起了学校与社会基层治理的桥梁,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促进其专业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兵哥红色之声宣讲团:国防教育与精神传承的“特色先锋”
兵哥红色之声宣讲团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由 1 名博士和 1 名硕士退役军官教师担任指导,10 名退役复学学生作为核心成员。这些退伍大学生士兵,在校期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旅,经历部队熔炉的千锤百炼,锻造出过硬的政治素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度的纪律性。退役返校后,他们带着对军队的深厚情感、对国家的忠诚担当,以及丰富的军旅见闻,全身心投入到红色宣讲事业中。
宣讲团积极创新形式,让红色宣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 “军训思政微课堂” 上,宣讲团成员走进学生军事训练场地,结合自身军旅生涯,分享军营里的青春记忆、热血拼搏故事,激励参训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防意识;在“红色场馆现场教学”中,以革命场馆为课堂,以实物史料为教材,成员们化身讲解员,为观众详细介绍革命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和英雄事迹,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红色洗礼;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走进校园、社区、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例如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走进抗战英烈吴复夏长眠之地——复夏小学,开展行走的国家安全教育思政课。退伍武警祁鑫栋讲述执行南京夫子庙执勤维稳任务的经历,让国家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同时宣讲团成员身着军人服,将课堂搬进了田间地头与村文化礼堂,祁鑫栋、俞孝峰、胡叶等宣讲团成员走进东阳市江北街道东丰小区、白云街道金村社区、南市街道大联村等东阳名村、以沉浸式讲述邵飘萍、胡阿林、赵济猛等东阳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退伍大学生士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艰苦奋斗、忠诚奉献等精神具象化,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内涵与力量,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围。此外,宣讲团成员在宣讲过程中,自身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强化了他们 “退伍不褪色” 的责任担当,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真理味・匠乡行”品牌通过“两团一班”的协同发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既扩大了学院影响力,更以校地融合之势为地方发展注入红色动能。(李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