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工地灯火通明,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中,一个身影手持检测仪,弯腰丈量着钢筋间距的毫米之差。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镇威,一名用13年青春在建筑钢板上刻写党员初心的质量“守门人”。
匠心筑企的“质量教科书”
他常说:“党员的身份不仅是荣誉,更是时刻冲锋在前的责任。”在牛步河项目攻坚期间,他连续45天驻守现场,严格把控每一环节,并牵头成立“党员学习小组”,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质量与安全”专题研讨,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化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强度标准,确保工程提前交付并准备申报获评“河南省质量安全示范工地”。
“质量出了问题,老百姓住着能安心吗?”这是王镇威在一次项目质量例会上掷地有声的提问。作为质量总监,他始终坚守“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推行“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建立材料检验、工序验收、成品保护“三维管控体系”,主导编制5项质量管理标准。对待质量问题铁面无私的王镇威,在一次地下室结构验收中,他发现剪力墙钢筋间距存在毫米偏差,当即带着工人撬开已绑扎的模板全部返工。工地现场经常流传着一句话:“跟王总监干活,累得脱层皮,但能长身真本事。”
毫米之争的创新“实干家”
“质量问题在他眼里没有‘差不多’,只有‘零缺陷’。”这是项目同事对王镇威的评价。从材料进场验收到隐蔽工程检查,从工序交接把关到节点验收评定,他始终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交接检(互检)、专检,确保每一道工序符合规范要求,不合格项坚决返工,绝不放过任何细节。有一次,他发现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差5毫米,立即叫停浇筑作业,面对施工班组的“差不多就行”,他严厉说道:“规范就是底线,差1毫米也是不合格!”随即亲自监督凿除已浇筑部位,直到复测完全达标才允许继续施工。
为激发全员质量意识,他设立质量曝光台与红黑榜:在现场显著位置设置质量曝光台(展示正反面典型)和质量红黑榜,奖优罚劣,定期评选“质量标兵”并给予奖励,对重复出现质量问题的班组实施停工培训。这一创新举措立竿见影,施工班组自检合格率显著提升,工人们笑称:“现在上红榜比拿奖金还光荣,谁都不愿意在黑榜‘露脸’!”。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获得了河南省QC一类成果1项,二类成果2项,中建六局QC成果三等奖。
勤廉赤诚的一线“探照灯”
在施工一线,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监督检查一线,他恪尽职守、以规正行。任职纪检监督岗位期间,他多元拓展廉洁文化建设路径,步履坚定地践行着初心使命。积极与孟津区纪委监委开展“纪企联创共建”,携手属地派出所推进“警企共建”,全力打造项目“廉洁堡垒”;通过组织新员工书写廉洁家书、开展集体廉洁谈话,让廉洁意识融入项目日常。针对节假日“四风”、“勤俭办企”等重点工作,提出多项监督建议,推动专项创效策划落地,助力项目降本增效。凭借扎实的工作,项目纪检工作连续在季度考核中名列前茅,他也荣获公司2024年度纪检系统“先进个人”称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纪检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默默耕耘的先锋“育苗人”
王镇威深知“独木不成林”的道理,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他主动当起项目上的“技能导师”。从钢筋绑扎的毫米标准到BIM技术应用,他手把手将13年经验倾囊相授,为青年员工量身定制“成长档案”,成立“党员导师团”开展“一带一”帮扶,累计培养新学员转质量工程师4名。同时,积极落实工程局“蔚蓝新星”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分公司“企业开放日活动”,展示六局文化,进一步激发新员工潜力,调动团队活力。“王总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如今,他带出的徒弟们已像种子般撒向各个重点项目,持续传递着“毫米不差”的质量信仰。
王镇威用毫米级的坚守,在项目一线镌刻初心使命,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六局人匠心筑梦、追求卓越的生动写照。在未来的征程中,他将永远怀揣热爱、挥洒热血,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谢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