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伴随着辛勤的汗水与欢声笑语悄然而逝,但即使已过去近一个月之久却仍然萦绕在耳畔,回荡在脑海之间。在短短的时间里,来自不同年级的团队成员们迅速凝成了一股气,为向乡村振兴不断前行;在短暂的几天里,我们遍寻石节子村的文化记忆、拜访农民艺术家们、倾听艺术乡建大大小小的故事、进行基层调研,在线下云端宣传,在阡陌之间拍摄。
初到石节子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条长得非常像靳勒老师的鱼,我站在这条黑色的甚至有点恐怖的鱼下,望了望这个只有十三户人家,当时还非常浅薄的认为整个村子里只有靳勒老师一位艺术家,并且就是这一位艺术家让石节子成为以现代艺术而闻名的全国村庄。但是在后来的了解中,我才知道石节子村庄艺乡建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是靳勒老师,还有领导、有淳朴的村民、有回家建设家乡的青年。
在调研交谈途中,村民们不断地告诉我,艺术很重要,艺术改变了他们的村庄。但是当我们继续深究询问“您觉得什么是艺术”“艺术改变了你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艺术又让您的生活变好嘛”,回答几乎出乎一致的都是“没有”“不知道”。他们没有概念,似乎除了村庄中的雕塑,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种苹果、种桃子、种花椒。
但是在后面的探访中,我好像对艺术改造了乡村的什么有了新的认知。正如靳勒老师用艺术改造石节子的初衷一样“我带着他们走出去,也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就是想让村民们改变自卑的心态,让他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后来通过胡建强老师的介绍,以前村民们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外面的人城市里的人,有时候见到外人连话都不敢说,有了美术馆之后,来的人多了,交流也多了,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自信起来。
在未来到石节子之前,我以为艺术乡村仅仅是物质的建设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但来到之后我才发现这更是精神的建设,村民们从西北小乡村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去过德国、北京;村里沉默寡言孤独的小伙,可以用艺术表达无处诉说的情绪、思考、见闻。
石节子村以艺术为支点,以村民为主体,让村民发现美、创造美,以美为善、以善为美,促进乡村文化、乡村振兴。经过这几天的深入生活,我觉得对石节子村和生活在这的村民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石节子这个艺术村庄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走得越来越远。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童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