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里,荆楚文化璀璨夺目,承载千年记忆、底蕴深厚,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为弘扬荆楚文化,厚植孩子家国情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7月,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理响青春”志愿服务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使命,走进宜昌市响水洞村,为当地留守儿童开设了别具一格的“国学课堂”。志愿者们身着楚国传统服饰,以沉浸式体验教学,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上勾勒出千年楚脉的绚丽轮廓,让古老文脉在童心中悄然绽放、蓬勃生长。
楚服体验:触摸千年文明,梦启秭归故里
课堂之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开启。志愿者老师身着严格复原的战国袍,曲裾深衣配精致提花绸缎,腰封庄重,云纹与凤鸟纹在衣袂间灵动,发挽高髻插玉簪,整套造型耗时 60 余分钟精心雕琢。老师以优雅的古礼向孩子们揖手问好,古老礼仪在空气中弥漫,孩子们满是新奇与敬畏。
老师从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讲起,结合青铜编钟、漆器纹样等文物图片,描绘出楚国从偏居一隅到“地方五千里”的辉煌历史。讲到屈原时,老师手指地图上秭归的位置,自豪地说:“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荆楚大地的秭归,那是他的故乡!”
秭归,这座位于长江北岸的小城,因屈原闻名,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屈原在此汲取文化滋养,创作出不朽诗篇。孩子们纷纷伸手触摸地图,仿佛触碰到了文化沃土,看到了秭归青山绿水间的楚韵芬芳,眼神中满是好奇与向往。
创意绘画环节,孩子们化身灵动小画家,用彩笔描绘心中的楚服。志愿者老师耐心指导,如春风拂过。“曲裾要画得飘逸”“云纹要这样勾勒”,一个小女孩认真给画添上凤鸟纹样,说:“老师衣服真好看,我要画下来送妈妈,以后要去秭归看看,摸摸屈原走过的石板路。”孩子们笔下的楚服色彩绚丽或纹样古朴,每一笔都展现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诉说着对秭归文化圣地的向往。
堂鼓传情:奏响楚地古韵,聆听秭归回响
“咚——咚咚——”浑厚堂鼓声似惊雷在教室炸响,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志愿者老师双手执槌,身姿矫健,轻重缓急间,楚地古韵流淌,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天地共鸣。“来,跟着鼓点拍手!”孩子们兴奋地应和,小手拍得通红,笑容灿烂。
老师介绍,杨林堂鼓虽诞生稍晚,却完整保留了楚地习俗风情与劳动生活印记,有独特乐队编制、吹奏曲目和地域流派。“孩子们,这是楚地祭祀鼓乐。当年屈原投江,乡亲们划船打鼓寻他。秭归每年端午,赛龙舟热闹非凡,鼓声震天,就像现在这样激昂。”老师边击鼓边讲解,声音极具感染力,“慢板像龙舟在江面缓缓划行。”鼓点骤急,“现在赛龙舟啦!”孩子们欢笑着模仿划桨,欢声笑语满室。
一个小男孩自告奋勇上前试敲,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奏出欢快节奏,脸上满是自豪:“我以后要学打鼓,端午节去赛龙舟!”古老的楚韵,在铿锵鼓点与纯真童声交织中焕发生机,仿佛穿越时空,与秭归文化脉搏同频共振。
楚简承脉:书写文明密码,传承秭归文脉
课堂实践环节,孩子们手握仿古竹简和毛笔,仿佛握住了通往千年文明的大门钥匙。在志愿者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们一笔一划认真书写楚篆“凤”字。老师介绍,楚简是古代中国人记载、传递文字信息的智慧结晶,在纸张发明之前被广泛使用,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
“楚人崇凤,这个字就像展翅翱翔的神鸟,带着楚地的自由与豪迈。而秭归,作为屈原的故乡,更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秭归的古老传说中,凤是吉祥的象征,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老师轻握孩子的手,在竹简上留下遒劲的笔画,仿佛在传递着千年的文化力量。专注临摹间,千年前的荆楚文明仿佛透过笔尖,与童真的心灵悄然对话,让孩子们感受到荆楚文化的厚重与温度。
本次“国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播种。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理响青春”团队以衣冠为桥、以鼓乐为号、以经典为舟,创新性地将厚重的荆楚文化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体验。孩子们绘制的不仅是华美服饰,书写的不仅是古老文字,更是触摸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既是高校学子以青春践行文化传承的担当,也是古老荆楚文明在乡村希望的田野上绽放的时代芳华。
通讯员:涂丹 钟丽琼 丁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