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

时间:2025-08-07 09:19:10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25年8月1日至2日,“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CACA大肠癌防筛全域科普行动(哈尔滨站)”在冰城哈尔滨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黑龙江省消化外科与营养代谢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医学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聚焦肿瘤“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汇聚全国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大肠癌防治新策略,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肿瘤防治新动能。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石汉平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田艳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党委书记郭松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委会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刘明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重点慢病防控室主任王宝华教授,中山大学原副校长、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兰平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杨志平教授等众多领域内顶尖专家与领导受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双项行动启动 为肿瘤防筛注入新动力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指出,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推进的“建大营”等17项重点工作,如纵横交错的珍珠串联成项链,为全国肿瘤防控事业绘就了清晰蓝图;这些工作推广至全国7个大区后,更推动各地抗癌事业呈现“四面开花”的生动局面。“中国抗癌协会85万将士勠力同心,必能推动抗癌事业不断前进。”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教授表示,哈尔滨医科大学历经99年的发展建设,传承红色、科学、开放三大基因,现为部委省共建大学及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附属四院在刘明院长带领下,多年深耕消化系统肿瘤防控,通过社区科普、基层帮扶、规范诊疗等,推动大肠癌“防筛诊治康”落地。希望本次年会成为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期待同仁秉持整合理念,共探肿瘤防治未来,攻克难题,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迈向新高度。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委会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刘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核心理念,深度践行中国抗癌协会“合纵连横”战略,汇聚全国顶尖专家智慧,共绘大肠癌防治新蓝图。他强调,当前我国大肠癌防控亟须以“整合”之力打破学科壁垒,凝聚防治合力,“癌症防控之路,唯整合者进,唯创新者强”。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玉萍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抗癌协会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学科赋能专项启动

2025CACA大肠癌防筛全域科普行动(哈尔滨站)启动

会上,在中国抗癌协会“建大营”等17项重点工作指导下,以CACA指南为纽带,为深化协会与医院的深度合作、赋能医院肿瘤相关学科高质量发展,樊代明理事长、谭蔚泓院士、季勇教授、石汉平教授、田艳涛教授、王宝华主任、郭松教授、刘明教授共同启动“中国抗癌协会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学科赋能专项”以及“2025CACA大肠癌防筛全域科普行动(哈尔滨站)”。

赠书仪式

樊代明理事长代表中国抗癌协会向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赠送《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全套书籍,季勇校长、刘明院长代表接受赠书。

此次学科赋能专项的启动,标志着协会对龙江区域防癌抗癌标杆学科的赋能支持正式落地。双方将依托丰富的专家资源,深入开展早筛新技术培训、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全面提升大肠癌防治工作水平。

同时,“2025CACA大肠癌防筛全域科普行动(哈尔滨站)”的全面开展,也将推动龙江人民对大肠癌防筛核心知识的知晓率提升,使肿瘤的早防早筛成为龙江百姓的健康习惯。业内人士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大肠癌防治的“龙江模式”必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杨志平主持启动仪式


主旨报告干货满满 多角度解码肿瘤防治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以《攻守同谋,善待肿瘤》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极具革新性的肿瘤防治理念。他深刻指出,“善待肿瘤,本质是善待患者自身”,强调肿瘤治疗需彻底转变传统思维,从单纯 “紧盯瘤体大小、追求病灶消除” 的对抗性模式,转向 “以患者为中心” 的系统性关怀,通过构建全病程管理体系、强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打通工患联动通道,实现肿瘤防治生态的全方位重构。

“让治疗既有科学的精准疗效,更有人文的温度关怀”,樊代明院士以 “整合医学” 为核心框架,系统阐释了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 的深层逻辑 —— 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整合心理干预、营养支持、康复指导等多维度资源,在技术创新中融入人文关怀,在学科交叉中打破诊疗壁垒。这一理念不仅为当前肿瘤治疗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更从医学本质层面指明了未来肿瘤防治的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从 “疾病治疗” 向 “健康维护” 跨越注入了思想动力。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院士带来《数智推演生物医学》主题报告。他指出,人类对人体的认知历经“人体—组织—细胞—分子”的水平演进,数智技术并非冰冷的算法,而是具有“温度”的桥梁,连接着“生命本质”与“临床需求”。谭院士以“数智推演”理念为生物医学发展指明新方向,强调技术要服务于生命本质与临床需求。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带来《继往开来,推动临床营养学科新发展》主题报告。他指出,我国医院营养科历经膳食管理、营养治疗、医疗型三大发展阶段,已取得建立肿瘤营养学科体系、系统描绘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图谱、深度解析肿瘤营养不良特征、创新营养理念与诊疗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成就,未来需凝心聚力推动临床营养新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宝华教授在《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应对》报告中,系统梳理了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高危因素等内容。她深入解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重点工作,并对我国癌症综合防控与应用推广项目以及上海、浙江、扬州等地的实践经验进行分享,同时提出“预防为主强化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完善癌症防治体系,加强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整合防控,提高肿瘤监测数据质量以大数据赋能决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技术转化与人工智能应用,重视筛查早诊早治并强化防治保障”等综合建议。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在《整合理念统领下的肿瘤科普、科创双轮驱动》报告中强调,在整合医学理念指导下,科普、临床、教学、科研“四位一体”,实现了媒体传播、手术量提升、技术创新、知识普及等多维度的优良效果。他指出,科普与科创是推动肿瘤防治的“双轮”,需协同增效,为临床与科研注入新活力。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兰平教授在《早期结直肠癌全程管理的标准化与精准化实践》报告中强调,早期筛查是结直肠癌防控的关键环节,加强筛查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早诊早治更是提高生存率的核心抓手。他指出,当前结直肠癌全程管理中,筛查、治疗、随访等环节正不断向标准化、精准化方向推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副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贵玉教授在《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报告中介绍,国产机器人技术在辅助结直肠癌微创治疗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与临床转化,NOSES手术通过腹腔镜、机器人、TEM平台、内镜等设备完成,在满足腹部美容需求、促进功能康复、契合ERAS理念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刘明教授主持

李波教授主持

李凯教授、庄则豪教授、李耀平教授主持

谢华红教授、郑朝旭教授主持


三大分会场同步发力 聚焦前沿共话发展

大会当日下午,三大分会场同步开启,围绕“科普、精准、免疫”三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肠癌防筛科普论坛暨2025年CACA大肠癌防筛全域科普行动(哈尔滨站)”聚焦大肠癌防筛全域科普的新成果、新方向,分享最新科技科普成果;“大肠癌精准诊疗论坛暨CACA指南巡讲”深入探讨大肠癌各分支瘤种的精准诊疗,解读《CACA结直肠癌指南》的最新智慧与成果;“大肠癌免疫治疗论坛”重点关注免疫治疗技术优势,探讨如何推动大肠癌治疗迈向新阶段。三场分会场汇聚领域顶尖专家,在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中,彰显了我国大肠癌“防筛诊治康”全链条防治体系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劲动能与整合优势。


小结

本次大会既是大肠癌整合防筛领域的思想盛宴,更是践行“健康中国2030”癌症防治目标的行动宣言。大会依托中国抗癌协会APP、视频号及中国医学论坛报、医师报、丁香园等35家主流媒体全程直播,累计909万人次观看(截至发稿),实现了学术前沿与科普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广泛传播。

大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全国大肠癌整合防筛领域贡献了“整合为核心、精准为关键、科普为抓手”的“哈尔滨方案”,更标志着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在整合化推进、精准化落地、科普化普及三大维度迈出了里程碑式的步伐。未来,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将持续深化整合理念,推动防治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万千家庭筑牢健康屏障,为国家肿瘤防治事业注入新动能!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