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文化瑰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嘱托指引下,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循总书记足迹,传千年非遗薪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盛夏开启了一场跨越山西、江苏的文化寻根之旅。从平遥古城的推光漆器、江南烟雨中的苏绣,到徐州曹氏香包的缕缕药香,资源学子以脚步丈量文化沃土,用行动诠释传承担当,探寻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的新活力。
徐州:香囊纳万象,青春注动能
7月28日,曹氏香包博物馆内药香萦绕。第四代传承人井秋红老师向团队揭示了香包的文化密码:严选艾叶、丁香等天然药材,以丝绸为衣,绣以吉祥纹样,承载驱邪纳福的千年民俗智慧。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裁剪布料、练习针法和填充香料等环节,切身感受到“针脚匀称、收口严密”的严苛工艺要求。他们化身文化使者,用童趣语言引导孩子触摸香包上的老虎、莲花,感受其中蕴含的“驱虫祈福”智慧;更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友人解析香包的文化内涵,架起一座中外的文化沟通桥梁。
图1 传承人指导队员们进行香包制作
图2 队员们向外国友人宣传非遗文化并合影
图3 队员们与非遗传承老师合影
平遥:漆光鉴千年,联通中外桥
7月30日,团队抵达平遥古城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漆器“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的辉煌历史,惊叹于从选材、制胎、上漆、打磨到推光每一步工序的繁复与精妙。“天然大漆对温湿度极为敏感,需匠人全心守护”,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温润如玉、光可鉴人”的极致美感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当队员们亲身尝试彩绘勾线时,指尖的细腻触感瞬间拉近了他们与这门千年技艺的距离。
图4 讲解员向队员们介绍漆器制作工艺
图5 非遗传承老师与队员交流传承现状
图6 队员们在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前合影
苏州:针线藏乾坤,绣出中华魂
8月1日,团队走进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双面绣作品正反如一的极致工艺令队员震撼不已,深刻领悟到“针法精准对称,失之毫厘则前功尽弃”的严谨精神。在体验平针时,队员们因针脚参差、线头松散屡屡受挫,却也在一针一线的磨砺中,真切读懂了苏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含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对传承人提出的“传统技艺如何融入现代设计”之问,队员们深受启发,计划通过校园展览、新媒体传播,让苏绣之美走进更多青年人的视野。
图7 队员在体验刺绣技艺
图8 队员们在学习苏绣知识
图9 苏绣传承老师和队员们合影
青年方案: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华
当古老的智慧与青春的脉动相遇,非遗传承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未来。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子的三城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实践课。他们用脚步丈量、用双手体验、用心灵感悟,深刻理解了守护文化根脉的时代责任。从推光漆器的国际表达,到苏绣技艺的创新转化,再到香包民俗的活力焕新,青年一代正以独特的视角和蓬勃的创造力,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青春方案”。
这份源于实践的担当,正是响应总书记嘱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行动。相信在青年力量的接续奋斗下,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非遗瑰宝,必将在守正创新中绽放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华,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不竭的青春动能。(文|图:资源学院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