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心向远方。7月25日至30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字里行间,语润乡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跨越山河,汇聚于河南省沈丘县,在这片厚重而温暖的土地上,以青春之笔书写语文教育的诗行,以青春之声的温度唤醒乡土的晨曦。
启程之前,队员们用心备课,通过论文文献研读和经典案例研习积累了初步经验。队员们结合自身所长和实践目标反复斟酌课程选择,在一次又一次磨课之后精心构筑起一套贴近乡土、贴近孩子的课程体系。抵达河南后,团队首先走进河南博物院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历史与戏剧的交汇处倾听中原大地的脉动,感知这片土地特有的风物与人情,为人文实践埋下深情的伏笔。
一、“以字累砖,以声架梁”———语言,是连结故乡与他乡的桥
围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团队为一至六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两节别开生面的“推普”课程。文字课上,志愿者轻轻展开千年甲骨文的卷轴,那是中原大地上最早的回音,是汉字 童年时期的模样。方言课上,孩子们用家乡话畅所欲言,在母语的土壤里感受表达的完整与自在;与此同时,吴语软侬、粤语铿锵……异地方言的聆听与对比,悄然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理解与共情的种子——普通话不是要抹去乡音,而是为了让更多心声被听见。
二、“以思为炬,以辨成阶”———思考,是点亮幼稚与成熟的灯
团队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纲,设计了一系列启迪心灵的课堂。从哲学的童趣启蒙,到“我是谁”的绘本共读;从童年照片背后的自我叙事,再到主观世界与客观真实的温柔对话——孩子们的眼睛亮了,思维活了。他们开始学会提问,学会看见,学会在混沌的世界里守护属于自己的微光。
三、“以美铸魂,以艺通神”———审美,是弥合现实与幻想的梭
审美之育,扎根于乡土,绽放于心灵。团队从戏剧、电影、诗歌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出一座属于孩子的“美的阶梯”。豫剧《白毛女》不仅唱出了抗争与团结的铿锵,更让孩子们触摸到传统艺术的温度;“光影阶梯”课程则透过九节电影课,告诉孩子:生活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影片。而诗歌,更以吟、诵、画、唱的多维方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原来美,从不远离泥土的芬芳。
四、“以史为镜,以文展翼”———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板块中,团队以历史为经纬,以文学为羽翼,带孩子们走过一段深沉而明亮的文化旅程。从百年苦难的集体记忆,到河南1942的地方叙事;从AIGC技术解读《狂人日记》,到“云访”鲁迅故居——历史不再遥远,文化不再冰冷。它们变成可触摸的温度、可共鸣的声音。此外,团队还与当地教师、政府代表促膝长谈,倾听教育一线的呼吸与心跳;走进学生家庭,赠送书籍、推广阅读,把文字的种子撒进期待的土壤。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个夏天,“字里行间,语润乡土”——他们以文心暖乡土,以语润泽童年,在南师文苑学子的担当与温柔中,看见教育该有的样子:真诚,明亮,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