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青岛大学构建“四梁八柱·双擎共振”体系破解研究生产教脱节难题

时间:2025-09-15 12:57:22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实验室里‘可行’,到企业生产线却‘用不了’”——这曾是高校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尴尬。近日,由青岛大学牵头完成的“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成果获评青岛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体系通过四年实践,将200余名研究生培养成“学术有深度、实践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构建的校企协同机制、量化培养框架已被纳入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优秀案例,为全国研究生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 “山东方案”。

靶向攻坚:直击研究生培养四大核心矛盾

“传统研究生教育以高校为单一主体,课程设置滞后产业发展,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成果转化更是‘纸上谈兵’。”该成果第一完成人、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李老师坦言。团队2021年调研显示,仅30%的研究生参与过企业课题,超六成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足50%”,入职后需6-12个月适应期。

针对这一现状,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青特集团等高校与企业,系统梳理出研究生培养的四大痛点:一是校企协同不足,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存在“时间差”“内容差”;二是实践环节薄弱,实验室研究与企业真实场景脱节;三是成果转化不畅,学术论文、专利难以落地为生产力;四是师资结构单一,高校导师缺产业经验、企业专家缺指导能力。

“破解这些问题,关键要打破高校与企业的‘壁垒’,让双方从‘松散合作’转向‘共生共赢’。”成果核心成员、青岛大学王老师表示。基于此,团队构建的“四梁八柱·双擎共振”体系应运而生:“四梁”作为核心支撑,以“双导师制”整合校企师资,以“实践基地”提供物理载体,以“转化训练营”搭建落地桥梁,以“传帮带制度”形成生态闭环;“八柱”作为量化指标,涵盖学术(论文、专利、优秀论文等)与实践(学科竞赛、企业课题、实践经历等)两大维度;“双擎”则以高校为“学术引擎”、企业为“产业引擎”,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机制创新:从 “单向输出” 到 “双向共振”

“与以往产教融合模式不同,我们首次明确了校企‘双主体’地位,通过制度设计让双方权责对等、利益共享。”李老师介绍,团队牵头制定《研究生校企双导师管理办法》《协同育人协议》等文件,规定高校负责理论教学、科研平台开放,企业负责提供研发经费、实践场景,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评审研究生成果,科研收益按协议比例分配。

2022年,青岛大学与海信空调共建“智能制冷系统研发联合实验室”,企业投入500万元设备及研发经费,高校派出5名导师、20名研究生入驻,联合开展“变频空调能耗优化”研究。研究生陈兵在高校导师王老师与企业技术总监的联合指导下,提出新型节能控制算法,使空调能耗降低8%,相关成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Energy》,并被海信纳入新一代产品研发。

“双导师制不是简单1+1’,而是学术与技术的精准互补。”2023年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李老师举例,研究生陈文浩的研究课题动力电池催化剂优化”,高校导师负责材料制备理论指导,企业导师则从量产可行性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最终成果既获2025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又与青特集团签订转化意向协议。

为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团队开设的“转化训练营”颇具特色。训练营邀请知识产权局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授课,内容涵盖专利布局、技术商业化、需求分析等实战内容,近三年累计培训研究生300余人次。2024年,研究生陈文浩通过团队训练营指导,将“氮硼共掺杂碳微球”研究转化为发明专利,目前已进入企业测试阶段。

示范引领:从“一地实践”到“全省推广”

四年实践中,该体系的成效逐步显现: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论文32篇,较2021年前增长128.6%;获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6项;参与校企横向课题58项,经费总额超3200万元,解决企业核心技术难题18项。

在青岛大学内部,该模式已辐射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跨学科课程共享、联合项目研发,形成“机电牵头、多院联动”的育人格局。2024年,依托该体系建设的“山东省先进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固态电池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成为多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目前,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0余所高校先后前来调研,借鉴“双导师量化考核”“成果转化训练营”等经验据悉,青岛大学下一步将联合省内所高校、家企业组建“研究生产教融合创新联盟”,推动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动态对接,让“双擎共振”模式为更多高层次人才培养赋能。(李延辉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