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2025年暑期,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八秩薪火忆峥嵘·青砺担当赴新程”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追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考察重要足迹,奔赴北京、湖南、江苏、辽宁、山西、浙江等8省14个县市,开展融汇红色寻访、国情调研、乡村振兴的立体化研学实践。
以使命感悟红色精神,传承革命薪火。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实践团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主线,参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等12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及南湖革命纪念馆等20余处红色教育场馆,并与北大营营房旧址、十字岭突围战文化园等地共建授牌,先后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学基地”“青心家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3个长期红色教育阵地。实践团拜访革命老战士、访谈东北抗联史讲述人,同步整理抗战口述史、开发红色宣讲课堂,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入脑入心入魂。
以青年担当躬行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实践团深入学习贯彻给谢依特小学西部计划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再赴湖南溆浦县屈原学校,以“七彩课堂”为载体,开设科学实验、纸桥承重大赛、心理辅导、红色故事宣讲等课程,切实回应留守儿童科学启蒙与心理关怀需求,并与溆浦县屈原学院挂牌设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团队开展家访调研,形成留守儿童成长报告,推动帮扶常态化制度化;参与基层治理,与溆浦团县委共建“青年实训实践育人基地”,探索青年人才助力县域发展的路径,为校地合作、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赴左权县桐峪镇桐滩村,对话党群干部,建立“青振乡建”实践教育基地,以“青言青语”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以基础学科服务乡村教育,覆盖乡村教师与村民近300人。
实践团落实落地研学成果,赴屈原学校送培送教活动惠及中小学生100余人次,并带领屈原学校“红领巾志愿者”走进属地红色场馆“向警予同志纪念馆”,服务千余名来访观众,促进红色教育跳出“单项输出”框架;赴东南大学开展校校共建,联动东南学子拍摄“我讲抗战故事”视频,并结合专业相关性探讨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本次实践将“红色寻访”与“基层服务”深度结合:一方面以红色资源为思政课堂,将历史叙事转化为青年共情;另一方面依托数理学科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乡村,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年育人模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追求愿景。
通过此次实践,青年在广阔社会课堂中深刻“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了“行走的思政课”与“实践的育人场”的深度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实践结束后,5名实践团成员作为服务保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志愿者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等位置服务引导观礼嘉宾,用行动书写青春答卷,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