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润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作名称:《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
ISBN:9787030811042
作者:许志强
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在数字中国建设加速推进、传媒业态深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已成为衡量“数字社会合格公民”与“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的核心指标,更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响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关键议题。由成都大学许志强教授独著、科学出版社于2025年2月出版的《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立足于传播学的学术视角,以传媒类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系统地解决了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核心难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范例,尤其对推动四川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理论框架的系统性与创新性方面。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度融合知信行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绩效链理论,构建了“认知-技能-意识-效能-价值”五位一体的数字素养理论体系。书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数字素养是兼具“数字社会合格公民”基础能力与“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高阶能力的复合特质集合,需同时涵盖外在行为层面的数字认知、通识技能、创新技能、跨学科技能,以及内在意识层面的数字意识、数字自我效能、数字内容价值评估七大一级要素。这种理论建构突破了既有研究偏重技术应用的局限,将数字伦理、传播责任与价值理性纳入核心范畴,既契合传播学“技术-社会-人”的经典研究范式,又顺应了数智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精确测算出各要素权重——数字认知(0.2701)权重最高,数字内容价值评估(0.0561)权重最低,这一结论为高校差异化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对四川高校优化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该书的另一显著特色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证数据的说服力。作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05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客观呈现了当前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水平现状:整体得分均值为3.768分(5分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除通识技能外,超41.68%的学生在其余六大要素上得分低于均值,其中跨学科技能(3.578分)得分最低,反映出大学生在数字内容创新传播与跨学科协作方面的能力短板。这种实证分析不仅填补了国内特定学科大学生数字素养研究的空白,更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揭示了影响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关键因素——宜人性、责任心、互联网态度等个人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感知学校组织支持等环境因素,以及数字价值观、政策感知等行为因素均呈显著正向影响,且“个体-家庭-高校-社会”四维培育合力是最佳提升路径。这些研究发现为四川推进“数字四川”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针对四川城乡数字鸿沟现状,可依据书中“家庭培育基础路径”与“社会培育合力路径”,设计面向乡村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帮扶机制,助力四川数字经济均衡发展。
从实践应用价值来看,该书紧密结合传播学“信息生产-传播-反馈”的核心逻辑,为高校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作者在第六章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培育目标,以及“自我赋权内生路径-家庭培育基础路径-高校培育关键路径-社会培育合力路径”四维实施路径,既强调大学生需掌握数字内容获取、创作、传播的基础技能,更注重培养其批判性解读信息、维护网络清朗空间、促进数字内容健康传播的专业能力。这一培育体系特别适用于四川高校传媒类专业建设——作为西部传媒教育重镇,四川拥有多所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高校,该书提供的31个二级要素量表与权重体系,可直接作为四川高校数字素养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的参考标准,助力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懂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为四川传媒产业升级与数字内容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该书对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贡献还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示范意义上。作者将传播学理论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视野,更为数字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例如,书中对“数字内容价值评估”要素的剖析,既涉及传播学“把关人”理论的当代重构,又关联社会学“数字不平等”议题的现实考量,这种跨学科研究范式,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数字文明、网络治理等领域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有助于推动四川在数字社会研究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总体而言,《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既是一部系统阐释数字素养理论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指导高等教育数字素养实践的操作指南。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国内特定学科大学生数字素养研究的空白,更为四川推进数字教育、培育数字人才、建设数字社会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对于高校传媒类专业师生、数字教育研究者,以及从事数字社会治理与数字内容传播的实务工作者而言,该书无疑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必备书籍,必将为推动中国数字素养教育发展与数字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