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深圳首部垃圾分类白皮书研讨会召开 领航分类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时间:2025-09-24 10:06:22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9月17日,作为《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五周年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深圳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2020—2025年)》研讨会在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成功举办。这场汇聚政企社学多方力量的会议,以首部白皮书研讨为契机,系统复盘五年实践成果,提炼可复制经验,为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标志着深圳该项工作迈入全新阶段。

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深圳市环境卫生协会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主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各区(新区)城管部门及多家环保企业、公益基金会提供支持。会上研讨核心深圳首部垃圾分类白皮书,正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的结晶——由市环境卫生协会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专业力量编制,凝聚了多部门、多领域的实践数据与智慧。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欢现场解读了白皮书核心内容,市分类中心负责人则同步介绍了“十五五”展望及《条例》修订进展。

《条例》实施五年来,深圳垃圾分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成为本次研讨会最受关注的底色。在资源利用层面,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资源化利用率达87.8%,年均碳减排约487万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回收量较五年前分别增长57.3%和281.7%,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关键突破,资源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全程分类体系的构建同样成果显著。前端投放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建成约2.1万个集中投放点,布局近1.3万个废旧织物回收箱;中端回收链条持续健全,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可回收物三级回收网络,“深i回收”服务品牌深入人心;末端处置能力全面升级,焚烧、厨余垃圾处理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满足“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需求,形成了闭环管理的分类格局。

宣教与治理创新的成效更体现在市民的参与度上。通过创建约2700所“蒲公英校园”、培养400余名市级讲师等举措,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5%、参与率超96.5%,环保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同时,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一网统管”,10余项法规标准相继出台,碳普惠交易机制创新落地,形成了社会激励与执法保障并举的常态化机制,为分类工作长效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专题研讨环节,行业专家、政企及基层代表围绕“破解核心瓶颈”展开交流。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建议重点建设现代化回收利用体系,补齐设施短板;北京大学徐期勇副教授强调需持续深化“人”的文明建设;政企与基层代表则从技术创新、基层赋能等角度建言献策。对此,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坚持“守正创新”,延续成功经验,探索更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研讨会现场还举行了盐田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揭牌仪式。该馆依托资源化利用环境园打造,通过智能沙盘、实景系统等场景化设计,生动展现垃圾“变废为宝”过程。目前,深圳已建成25个垃圾分类科普馆,新馆启用进一步扩大了宣教覆盖面,为市民提供了“沉浸式”学习平台,成为分类成果展示与理念传播的新阵地。

此次研讨会既是对五年实践的系统总结,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起点。未来,深圳将以首部白皮书为经验蓝本,持续深化协同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让这份“绿色答卷”更加厚重,为全国垃圾分类事业贡献更多“深圳经验”。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