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时间:2024-12-30 10:58:06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及其成员所应具有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价值理念、共同文化、共同道路和共同精神家园等方面的认知、情感与热爱的自觉意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两者均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参与,共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重视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健康发展,二者结合能够更好地确保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使得乡村的发展更加全面且富有特色,尤其是通过支持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各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来思考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我国乡村振兴进展及取得的成绩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径,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首先,在产业发展方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业。比如,四川的茶产业、云南的花卉产业、新疆的林果业等,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通过电子商务等现代手段拓宽销售渠道,使农产品能够更好地对接市场,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我们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许多地方通过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凝聚力。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则通过推广苗绣等传统手工艺,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还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再次,生态保护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另一大亮点。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特征各异,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各地因地制宜地实施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等项目,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推动了生态旅游,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会治理方面,我国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路径,通过实施村规民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饮水、电力等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及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良好保障。此外,各地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实施教育培训计划,提升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少数民族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交织互通

第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理念交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工作与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全面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宣传学习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激励各民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来,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凝聚各民族力量,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的团结、互助、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增强其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互通。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者在目标上高度一致,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同样关注民族地区发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第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交融并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民族交流与合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群众收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其次是乡村振兴通过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三是乡村振兴强调生态宜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相契合,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各民族共同参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四是乡村振兴关注民生福祉,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条件,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是乡村振兴在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中,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在治理实践中,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首先,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机制,促进资金高效利用,推动制度精准落实。顶层设计是确保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有助于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后续的实施工作更加顺畅高效。各级政府要站在顶层的高度,要明确目标导向,建立健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措施》等制度。同时,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本,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到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顶层设计中做到一地一策,通过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更好地指导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其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共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繁荣共享。经济共赢意味着所有民族都能从中受益,要实现经济共赢,首先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在农业、旅游业等方面,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尤其是民族地区,要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同周边地区形成发展联盟,共同壮大,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其次,应加大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偏远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打通对外联络通道,方便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

第三,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智库,加大技术支撑力度,加快地区产业升级。人才智库建设不仅能够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还能间接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针对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及人才智库,培养一支懂政策、熟悉民情的少数民族专业队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广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四,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信,守护民族文化瑰宝,提高民族认同归属。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信心,一方面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手工艺等纽带作用,加大建立和完善地方博物馆、记忆馆等文化设施,展示和保存文化遗产,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发展民俗旅游、民族服饰等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力,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展示各民族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的互鉴共进。

第五,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根基,保持生态健康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可与一些对口帮扶的高校开展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爱护万物的精神、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作为重要内容,让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同时,要利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控与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还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因生态保护而受到的利益损失得到补偿,增强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作者:李春艳,女,硕士研究生,副研究馆员,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