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工智能教育培训结束后,灵璧县大路初级中学对既有的“大屏+AI生成+教师引导”课堂方案开展系统复盘,基于上学年教学经验与资料回顾进行梳理,聚焦课程取向、课堂流程、评价口径与安全合规。结论整体向好:方向更稳、流程更顺、边界更清;同时也暴露出个别环节审辨偏弱、提示词依赖偏重等问题,已纳入新学期人工智能课程改进清单。
校准方向定底色|贯通素养立主线
复盘显示,学校已由“教工具”转向“育素养”。三段任务链条实现“知识—技能—思维—价值观”贯通:草图阶段训练表达与抽象,仿生阶段强调结构化与逻辑性,功能阶段引入工程取舍、伦理审视与风险评估。学生由“会用”走向“会学、会判、会创”,课堂呈现“有操作感、更有方向感”的稳健特征。
以简驭繁提效率|三步推进见实效
在设备有限的前提下,“纸上画草图—AI仿生还原—围绕真实需求提功能”三步推进持续奏效:路径清、成本低、产出稳。课堂时序优化为“10分钟集中演示+20分钟小组实践+10分钟讲评”,并引入便签式任务卡与可视化进度条,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协作效率。
集中展示带全班|小组接力人人练
大屏集中展示“人人可见”,小组接力操作“人人在场”。为避免“展示位过热”,实行轮换上台、定时器控制、分层提问三项配套:同组不同角度复述同一决策,优先追问“为什么这样拆”,次问“还有哪些可替代”,当堂形成可追溯的思路链。课堂记录显示,后排走神率下降,口头表达与同伴互评明显增加。
严明边界守底线|清单管理可追溯
建立“三单一表”合规体系:提示词单、数据清单、版权声明单与异常处置表。个人信息不上屏、试题素材不上云,AI生成内容一律二次人工把关并标注来源;对含敏感元素的作品实行“延迟展示+教师复核”。家校协同方面,增设家庭端隐私提醒,形成校内校外同频共识。
错例诊断当场拆|提示拐杖渐撤除
围绕“似是而非”生成结果设置“错例卡片”,按“事实—证据—理由”三段式当场拆解,防止把“像真的”当“就是真的”。提示词使用实行“三阶减杖”:示范期给模板,过渡期限时重写,独立期互评互改,逐步压缩模板依赖,强化自我提问与交叉验证能力。
案例成库促共备|模板成型减备负
难点不在“会不会用工具”,而在“会不会选情境”。学校沉淀“5分钟情境包”(任务背景+素材包+评价要点)与“变量化提示词模板”(保留参数与边界条件),实行“一案两用三改”机制:同一情境跨班复用、跨周迭代、跨层升级,备课时间更多投向情境改造与当堂诊断,质量与效率同步提升。
角色互补共成长|过程评价更科学
课堂角色分工清晰:拔尖生任“讲解员”,学困生任“复现员”,彼此成就、协同进步。评价口径前移至“问题拆解—证据支撑—方案迭代”,减少对成品“一次定输赢”的依赖,鼓励把推理讲出来、把修改做出来、把改进证出来,过程与结果同权。
结语
本轮实施表明,学校方案具备“低门槛、含金量高、易推广”的特征;改进方向亦已清晰——以错例教学锻打审辨能力,以渐撤拐杖培育自主思考,以案例与模板降低备课负担、释放课堂创造力。实践证明:在乡村学校,只要方向不偏、流程不繁、边界不松,就能用一块大屏撬动整班学习,让每名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提升面向未来的能力与担当。(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