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仑山脚下的策勒县奴尔乡,有这样一位青年,他从戈壁村庄走向高校讲堂,用奋斗书写青春,以奉献回馈社会,他就是新时代优秀青年党员阿卜杜外力·艾萨克,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22级物理学专业学生,阿卜杜外力的成长轨迹如同一条精密的物理公式:F(党的关怀)× m(个人奋斗)= a(反哺家乡的加速度)。他用1200余小时志愿服务、500份爱心物资、30多项荣誉,在边疆与内地之间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构建出一个特殊的"运动坐标系"。
一、知识反哺:跨越3000公里的教学实践
“看!这就是平抛运动的轨迹!”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的物理课堂上,当自制教具塑料瓶划出抛物线精准落入标靶,课堂爆发出欢呼。这声欢呼穿透时光,与昆仑山下策勒县奴尔乡童年教室里那个仰望星空的维吾尔族少年隔空相会——当曲线运动遇见戈壁梦想,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知识接力已然启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对话。
《公开课现场:“功”——从力学公式到人生能量的转化,学习用功》
《班会课上的共振:听边疆学子讲物理人生》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学物理跨学科实践研究——会宁县第三中学》
二、党恩筑基:求学路上的求学路上的“政策灯塔”
2022年夏天,阿卜杜外力紧握西北师大录取通知书,站在昆仑山下奴尔乡新修的安居房前。这个维吾尔族少年深知,仅凭父母务农的微薄收入,难以负担3000公里外的求学路。关键时刻,每年6000元雨露计划助学金与12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如及时雨,让他得以踏上开往兰州的绿皮火车。
“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我送出了昆仑山!”这句朴实的话语,源自他对家乡蜕变的深刻记忆。轰鸣的车轮声里,他想起童年时党员干部带领乡亲们引水治沙,戈壁滩上崛起座座温室大棚,让家庭年收入首次突破1.3万元。这些变化在他心中埋下红色种子,感恩化作向党靠拢的炽热向往。入学后,他第一时间递交入党申请书,2025年5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因服务边疆学子事迹突出,获颁西北师范大学2024年度“青年五四奖章”。
《青年五四奖章:星光不负追光人》
三、物理赋能:实验室里的“破局解”
量子力学的矩阵方程曾让阿卜杜外力彻夜难眠。但他独创的"三阶学习法"——课前啃透理论、课上捕捉精要、课后实验验证,让复杂的物理公式逐渐清晰。假期里,实验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反复调试仪器成为常态。最终,他斩获西北地区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等荣誉,用行动诠释着"把困境解成方程"的信念。
作为班级团支书,他创新开展“物理+思政”主题团日,带领支部连续两年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1200余小时:寒暑假返乡时,在“红领巾小课堂”用饮料瓶制作物理教具,为孩童展示光的奇迹;在村委会逐字教村民读写国家通用语言;跟随工作队走家串户,开展20余次防诈骗宣传与安全知识普及。
四、反哺实践:“爱的矢量回归”
2024年春季学期,阿卜杜外力在会宁三中实习期间,收到了127封学生手写信。“老师,您教会我们的不只是书本知识,更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努力改变命运。您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我们,我们永远爱您!”孩子们稚嫩的字迹让他热泪盈眶。实习结束后,他不仅获评优秀实习生,更在第六届甘肃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校级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向着成为优秀教师的目标又迈进一步。
《跨越3000公里的作文本:致阿卜杜外力老师的三行诗》
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后,他立即用1000元购置500支铅笔、300本笔记本、150块橡皮、100册图书及50副球拍,寄回策勒县奴尔乡中心小学。"当年党送我走出大山,今天我要把光带回去。"他在捐赠清单上写下的这句话,成为新时代青年感恩奋进的生动注脚。
《500余份爱心物资捐赠给昆仑脚下的小学》
五、结语:求解人生的最美方程
黄河畔的梧桐树下,阿卜杜外力站在那里,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人生矢量始终指向初心:"当物理定律教会孩子们探索世界,当民族团结的共振频率激荡天山,这就是物理人最美的解。"他的笔记本扉页,一行公式力透纸背:自强×感恩=∞。
这位24岁共产党员的故事,是新时代边疆青年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向阳生长的生动缩影。当知识的种子在昆仑山麓生根发芽,当青春的光芒照亮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追光实验,终将在边疆振兴的热土上结出累累硕果。他用行动诠释着"强国有我"的誓言,未来将继续扎根边疆教育事业,把党给予的温暖传递下去,让梦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