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方混凝土精准浇筑到位,雄忻高铁关键桥梁的连续梁顺利合龙,这枚“钢铁纽带”的精准对接,不仅标志着工程建设突破又一重难点,更意味着连接京津冀与中西部的高铁大动脉向贯通迈出了坚实一步。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核心段落,雄忻高铁的每一次进展,都是交通强国战略在区域协同发展版图上的生动落笔。
桥梁合龙的背后,是技术攻坚与精细管理的双重赋能。雄忻高铁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从河北段跨西阜高速特大桥68米的高空作业,到山西段清水河特大桥75.5米的超高墩施工,建设者们面临着边坡稳定、硬岩开挖、砂层塌孔等多重挑战 。为破解难题,施工团队创新应用GRF装配式基坑护坡、旋挖钻孔植桩等新技术,通过BIM深化应用与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全流程管控,将钢筋网片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单孔箱梁工效提升超50% 。这种以科技赋能建设的实践,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与进度,更彰显了中国高铁建造技术的硬实力。
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协同推进,让这条钢铁巨龙更具温度。线路途经五台山风景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建设者们通过布设自动喷淋系统抑制扬尘、设置防火墙消除火灾隐患,用“建桥不毁景”的匠心实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隧道施工的智能化升级减少人工干预,到新型工艺降低粉尘污染,绿色理念贯穿建设全程,为重大工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建设进展加速了区域资源流动的“破壁”进程。雄忻高铁建成后,太原至北京的行程将压缩至1.5小时,忻州至雄安仅需1小时,革命老区阜平也将彻底告别不通铁路的历史 。山西的煤炭、文旅资源将借这条“黄金通道”快速对接京津冀市场,五台山的佛光与长城汽车的制造产能将通过高铁实现跨区域联动;京津冀的人才、技术则能更便捷地辐射中西部,推动晋中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深度融合 。这种资源互补的“共振效应”,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
从首根桩基打下到桥梁顺利合龙,雄忻高铁的建设历程,是交通基础设施串联发展机遇的生动缩影。它所构建的不仅是342公里的物理通道,更是连接雄安新区与忻州、贯通华北与西北西南的经济动脉、民生纽带。当2027年列车呼啸穿梭于太行山脉,这条高铁将以350公里的时速,让“一小时经济圈”覆盖更多区域,让人员往来更便捷、物资流通更高效、产业协同更深入。
桥梁合龙是节点,更是新起点。雄忻高铁的每一步推进,都在为区域协同发展积蓄动能。待全线贯通之日,这条钢铁巨龙将承载着沿线群众的期盼,在京津冀与中西部之间架起发展的通途,用流动的活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张乃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