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秭归,山风裹挟着夏蝉的鸣唱掠过平睦河小学的操场。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秭梦为归支教队队员梅妮君站在崭新的教学楼前,这方她童年奔跑过的土地,正以熟悉又陌生的模样拥抱着她的归来。作为从平睦河小学走出的学子,这个夏天,她以支教老师的身份回到原点。这场“双向奔赴”,不仅是个人对故土的反哺,更折射出青年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振兴的鲜活实践——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每一颗扎根乡土的青春种子,都在为这份基石注入温度与活力。
一场迟到的约定:从“向往者”到“践行者”
梅妮君与支教的缘分,早在大一那年便埋下伏笔。“当时看到支教招募信息,心里像揣了团火,总想着能为乡村孩子做点什么。”但因时间冲突,那份炽热的向往只能暂存心底。直到今年三月,朋友圈里秭梦为归支教队的招募令让她心跳加速——支教地点,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平睦河小学。
“像突然接到了多年前的回信。”梅妮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对她而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志愿服务,而是一场迟到的“回归之约”。记忆里的平睦河小学,是泥土操场、斑驳教室,却盛满了她最鲜活的童年:课间在石阶上跳皮筋,放学后追着夕阳跑过田埂,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下外面世界的模样。“那时就想着,长大了要像老师一样,把看到的世界讲给这里的孩子听。”如今,梦想终于有了形状。
梅妮君送营员离校(冯韬越 摄)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乡村教育振兴部署的落地,以及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像平睦河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正逐步实现硬件设施的“蝶变”:标准化教室、宿舍楼拔地而起,多媒体设备走进课堂,曾经“土气”的校园越来越有“现代感”。但梅妮君更清楚,教育的温度不止于硬件——那些留在孩子们眼里的光,才是乡村教育最珍贵的“果实”。
报到日那天,当背着书包的孩子们笑着冲进校门,阳光在他们脸上跳跃,梅妮君忽然读懂了“归来”的意义:“当年老师托举我们看向远方,现在轮到我们,为这些孩子搭建通往远方的桥。”
从“归来者”到“同行者”:支教不是施舍,是共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平睦河人,梅妮君主动加入了支教队调研组。她带着乡音走访村民家,坐在田埂上听家长说“想让娃多学点英语,以后能看懂外面的书”;蹲在操场边记孩子们的愿望:“想要天文课”“想知道柑橘怎么种才能更甜”“希望老师多留几天”。
“支教不是单向给予,要先懂土地的需求。”她的调研本上,细节密密麻麻:留守儿童盼每周一次“交流分享会”,家长希望开设“学习辅导课”,老人念叨“教娃说好普通话,出去不怯场”。这些需求让她坚定:要做“有用”的事。
梅妮君辅导作业(冯韬越 摄)
这份“共情”,正是校友支教最珍贵的价值。比起外来的志愿者,梅妮君更懂这片土地的肌理——她知道哪条小路放学后最热闹,清楚孩子们说的“小秘密”里藏着怎样的渴望,也明白乡亲们口中“读书有用”的朴素期待。这种“在地性”让支教行动更精准,也让乡村教育的“毛细血管”被真正触达。
“上周教孩子们用村里的旧纸箱做收纳盒,他们跟着我学给课本分类、给文具贴标签,有个孩子举着自己整理的抽屉说‘原来找作业本不用翻半天了’。”梅妮君笑着说,这种把“家里的杂物”变成“课堂的教具”的教学,正是让知识扎根生活的过程——收纳课不仅教他们整理物品,更教他们规划生活的逻辑,这种“脚下的日常”与“成长的条理”的衔接,恰是破解乡村教育“悬浮化”的钥匙。
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乡村教育的“接力赛”
梅妮君的故事,是“秭梦为归”支教队的缩影。这支队伍已连续3年扎根平睦河小学,每年20余名青年志愿者带来活力:00后队员教孩子们用小提琴拉奏家乡韵律,理工科的志愿者搭建“简易实验室”,让“水瓶火箭”升入天空,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在墙上画“平睦河的四季”。三年来,他们累计开设1800余课时特色课,覆盖550余名学生,不少孩子在作业里写下“想考梅老师读过的大学”。
梅妮君授课(冯韬越 摄)
“秭梦为归”支教队副队赵文浩说,是梅妮君带他们走村入户时的耐心感染了自己:“她教我们‘和老人说话要凑近些’‘问孩子梦想时蹲下来’,这些细节让支教有了温度。”如今,队里80%的课程设计都融入平睦河元素,孩子们的普通话流利了,眼神里的怯懦少了,追着老师问“城里的大学是不是有很大的图书馆”的次数多了。
作为支教队中的“归来者”,梅妮君的“在地性”更显珍贵。她熟悉乡土的肌理,能精准捕捉孩子们的需求,这种与土地相连的共情力,也感染着队里的每一位成员。大家跟着她走山坡、访农户,把课堂搬到柑橘地、溪边石阶,让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成为情感的共鸣。
梅妮君家访调研(冯韬越 摄)
平睦河的风,吹过新旧交织的校园。当梅妮君站在曾经的泥土操场(如今已是塑胶跑道)上,看着孩子们奔跑打闹,忽然明白:这场“接力”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孩子们的笑声,也照亮了志愿者的青春。
这正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温暖注脚:国家政策为硬件“筑基”,青年力量用创新“铸魂”;土地滋养了走出大山的人,归来者又用知识反哺土地。当越来越多青年带着热忱扎根,乡村不仅能留住孩子的身影,更能留住他们眼里的星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大地的生动注脚,也是“活力中国”在教育领域的鲜活答卷。
文字|梅妮君 赵文浩 蒙蒙
图片|冯韬越 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