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在调研路途合影 赖淑娴 摄
(通讯员:罗俊祺 曹渝)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实践团的师生跨越千里抵达新疆和田,踏上为期14天的边疆实践之旅。在地方团委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实践团在和田地区跟随边境派出所民警重走戍边路、与退役军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锻造下的新时代戍边人的感人故事。
实践团跟随边防派出所民警在巡边路上 罗俊祺 摄
三代从军,热爱祖国
皮山县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部,是和田地区唯一的塔吉克民族乡。“垴阿巴提”为塔吉克语,意为“新的繁荣”,源于四百年前塔吉克部落迁居此地后从游牧转向农耕的繁荣发展史。在这里,实践团师生们同在乡人民政府工作的退役军人转业干部托合提·图如普进行了深度交流,并跟随他走近三十多年前的塔吉克人居住的洞穴式“老房子”,听他讲述这些年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下,塔吉克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新变化和自己家庭三代从军的故事。
实践团在托合提·图如普家中 罗俊祺 摄
实践团在塔吉克族人“老房子”前 罗俊祺 摄
守护平安,无私奉献
在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实践团听民警讲述了“平安王”的故事,王安平是和田边境管理支队垴阿巴提边境派出所阿克肖村警务室的青年民警。为跨越语言鸿沟,他半年苦学维语,写下3本上万条笔记,终能流畅交流,倾听民声、化解矛盾,使辖区案件零发生、纠纷逐年降。作为民警,他心系群众,一支笔详细记录村民所需,特别是老人药品信息,定时送药上门,并常携米面油纾困,累计记录信息千余条,服务群众500余人次,解决困难600余件,被老人亲切唤作“好孙子”。面对村民理发需跋涉40公里的难题,他自学理发技艺,开展400余次“爱心剪发”,足迹遍及全村,不仅消除隔阂,更成为倾听民意的桥梁,并推动成立无偿服务的“爱心剪发屋”。王安平以“一句话、一支笔、一把剪刀”的质朴方法,将群众当亲人,把辖区作家乡,扎根奉献,赢得了广泛赞誉与4面锦旗的肯定,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警民情深的动人篇章。
实践团同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合影 支队供图
实践团同管理支队民警交流 罗俊祺 摄
不忘初心,艰苦创业
退役军人訾桂信完美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誓言与兵团“艰苦创业”的精神。200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舍弃山东安稳生活,举家扎根新疆皮山县戈壁荒漠。面对技术匮乏、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他发扬军人特有的坚韧与闯劲,亲力亲为学习技术、开荒种田,将一片不毛之地打造成近万亩生机勃勃的特色经济作物基地。他创立方圆农业科技公司,从几人小团队发展为拥有270余名员工、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致富不忘初心,訾桂信积极反哺乡邻:建立示范园“干给农民看”到“领着农民赚”,举办数百场讲座培训数万人次,培养技术骨干;结对帮扶脱贫户,助其就业增收、改善生活;更累计捐款捐物630余万元支持当地发展与公益。凭借绿色生态理念,公司产品获得权威认证并畅销。訾桂信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书写了退役军人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动人篇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铮铮誓言。
訾桂信热心同实践团交流 罗俊祺 摄
开拓进取,戍边新篇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实践团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戍边退役士兵地位获得及政策仿真研究》专家张婷婷表示,“卫国戍边的先进模范们,奉献青春、扎根边防、立足基层,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他们的事迹,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诠释,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和学习,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困难也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实践团在和田的足迹,丈量了祖国边陲的壮阔,更深刻触摸到新时代戍边人滚烫的情怀与坚实的担当。托合提·图如普家族的血脉传承,王安平在平凡岗位上的创新服务与无私奉献,訾桂信在荒漠戈壁开创新业的非凡勇气,无不闪耀着兵团精神的光芒。他们身份各异,却以共同的信念扎根边疆,在传承中开拓,在坚守中进取。无论是守护家园的忠诚、服务群众的智慧,还是在荒漠中创造绿洲的魄力,都生动诠释了兵团精神“开拓进取”的时代内涵。这些新时代戍边人,正以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实际行动,赋予“开拓进取”新的生命力,在祖国西陲构筑起一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坚固精神坐标,为建设美丽新疆、守护万里边疆注入不竭动力。
实践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感悟兵团精神 罗俊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