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青春赋能千年水乡,广外艺方林实践队探寻岭南文脉活态传承

时间:2025-07-29 14:18:46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文明传承的根基。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号召,探寻古村落活态保护传承新路径,于2025年7月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方林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深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小洲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一座承载着千年岭南水乡文脉的古村落。实践队员们迎着晨光走在青石板路上,身影映照在古朴的蚝壳屋墙上。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通过沉浸式调研、非遗体验和文创设计,用心触摸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为活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咚咚锵!”铿锵的锣鼓声清晨便在小洲人民礼堂内响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说唱”用地道粤语演绎着水乡故事与民间智慧。锣鼓为节、方言吟唱的古朴艺术形态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实践队员。“这不仅是一次表演,更是岭南民俗风情与语言艺术的活化石,生命力就在这鼓点起伏和方言传递中。”

图:实践队在小洲人民礼堂调研学习

步入登瀛大街的竹篾工坊,老篾匠指尖翻飞,细薄的竹篾在“六角眼”、“蛇皮编”等技法中巧变新生,圆润的茶箩、镂空的花器渐次成型。队员们俯身观察,学习这门“因材施艺”的古老生活技艺,感悟水乡人顺应自然、化繁为简的生存智慧。“经纬交错间,编织的是水乡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哲学。”队员们记录下了这份蕴藏在日常器物中的匠心。

图:小洲村竹篾特色店铺

在简氏祖屋的画室,队员们被水乡画大师“撞水撞粉”的独特技法所吸引。水墨晕染间,桑基鱼塘的氤氲水气、摇曳的疍家小艇跃然纸上。大家仔细记录着大师的讲解,从笔触间感受岭南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和诗意情怀。

图:实践队在简氏祖屋调研学习

为深度了解古村保护现状与未来规划,实践队专程与华洲街道办事处进行座谈。队员们认真听取街道负责人关于蚝壳屋修缮、龙舟习俗传承、老手艺扶持等具体保护举措的介绍,深感责任在肩。结合连日调研所获,队员们迅速转化为行动力,为小洲村“新八景”量身设计了一套文创明信片。卡片正面用艺术视角展现蚝壳屋的古朴、古榕河道的清幽;背面则以手写体精心注解文化内涵,将古村故事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传播水乡魅力的新载体。

图:实践队与华洲街道办事处开展座谈会

站在简氏宗祠前,看着手中的明信片映照着身后的古建飞檐,实践队员们更加明确了此行的意义。作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他们行走过的每一条古巷、记录的每一份技艺、设计的每一件文创,都是为千年文脉注入新时代的青春活力。

图:实践队为新八景设计的文创明信片(部分)

广袤的南粤大地上,“百千万工程”涵盖的“千镇万村”中,蕴藏着无数如同小洲村般的文化富矿。青年一代唯有俯身基层,用心用情,才能让历史文脉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滋养。以广外艺方林实践队为代表的广东青年突击队,正以实际行动扛起文化保育与创新的责任,让千年古村在青春的守护中,既留住“乡愁记忆”,更焕发时代“新颜”。(通讯员 钟启星)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