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中心小学,有一位深耕低年级数学教育的教师——肖良玉。她用灵动的课堂、温暖的关怀和创新的方法,让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数学世界里快乐探索,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埋下智慧的种子。
一、游戏化课堂:让抽象数学“活”起来
肖老师深知,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为了让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她创造性地将游戏融入课堂,形成了独特的“玩中学”教学模式。在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她设计了“数字卡牌对战”游戏:学生分组用卡牌组合算式,快速计算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这种方式让原本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充满挑战的智力竞赛,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了运算技巧。
在“认识人民币”单元,肖老师将教室变成“小超市”,让学生用学具币模拟购物场景。从识别纸币面额到计算找零,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刻理解了货币的实际应用。有学生在课后兴奋地说:“原来数学可以这么有趣,我现在都会帮妈妈算账了!”
二、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踮脚够得着”
面对学生个体差异,肖良玉推行“基础+拓展”分层作业模式。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后,她设计了三类任务:基础层学生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图形,提高层学生用图形组合创意画,发展层学生则尝试用几何原理设计校园平面图。这种个性化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肖老师总是耐心陪伴。曾有一名新生因基础薄弱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她便利用午休时间一对一辅导,通过“数小棒”“摆积木”等直观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数感。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不仅跟上了班级进度,还在班级数学竞赛中获得进步奖。
三、生活联结:让数学回归真实世界
肖良玉老师坚信“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统计与分类”时,她带领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用彩色贴纸制作统计图。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数据整理,还通过分析结果向老师提出“增设科普图书角”的建议,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在“长度单位”教学中,她组织“校园测量大冒险”活动:学生分组用软尺测量操场、走廊、树木的高度,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走到哪里都喜欢‘量一量’,数学思维明显增强了。”
四、家校共育:构建成长共同体
肖良玉老师十分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协作。每学期初,她都会通过家长会分享低年级数学学习策略,指导家长用“数楼梯”“分水果”等生活场景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她建立“数学加油站”线上群,定期推送趣味数学视频和亲子游戏,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
二年级刚开学,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数学成绩下滑。肖老师不仅在课堂上给予更多关注,还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帮扶计划。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热情,期末数学成绩从62分提升到91分。
同事们评价她:“肖老师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她总能用巧妙的设计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教多年,肖良玉老师始终以“让每个孩子爱上数学”为初心。她用游戏点燃兴趣,用分层教学守护成长,用生活联结启迪智慧,在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园地里默默耕耘。正如她在教学日志中写的:“数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蒙、情感的共鸣。我愿做孩子们数学之旅的引路人,用爱与智慧照亮他们的未来。”
西岩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肖良玉老师的故事仍在继续。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更是一场诗意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