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文化输出的最小单元:一节中国课如何走进新西兰课堂

时间:2025-09-08 10:10:49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导语:2025年8月末,南半球的冬季,新西兰巴弗斯托克橡树学校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课正在上演。60多名新西兰学生,围着中国老师学习毛笔字,手提花灯在课桌间流转,稚嫩的童声尝试着朗诵“爆竹声中一岁除”……一时间,这间南太平洋的教室仿佛化作了长安街头的春节市集。这不是旅游表演,而是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师生研学团在新西兰友好学校真实课堂中的一次深度教学实践。

课堂即舞台:当“长安街”搬进新西兰课堂

这场文化教学的联合主讲者,是海创小学何君、叶福妹、洪建荣、叶霞光四位老师。叶霞光老师坦言,起初对跨语言、跨文化的教学充满忐忑:“最大的挑战是语言障碍。我们对自己有自信的,是艺术本身跨越国界的表达力。”为此,他与何君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套“视觉化+动手化”的跨学科课程——以古诗《元日》为引,串联起书法、花灯制作等春节民俗。

感受中国文化,不仅是通过朗读,感受中国语言独特的韵律、节奏,发音;还包括现场指导新西兰孩子如何拿毛笔、怎么研磨、怎么使用砚台等。

课上,何君老师没有直接讲解古诗含义,而是带着 60 多名新西兰学生动起来—— 伴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 的诗句,孩子们跟着她比画 “放爆竹”、“饮屠苏” 的动作,在肢体互动里读懂诗中年味;当一位小男孩写出第一笔“点”时,兴奋地举着纸给同伴看,说“这是中国的魔法线条”。

“我们选择手提花灯,不仅因为工艺轻便易携,更因它点亮的瞬间,孩子们的眼睛会瞬间亮起来。”叶老师回忆道。果然,当小小的LED灯在孩子们手中亮起,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呼。课后,许多孩子仍不愿离开,继续完成未竟的作品,甚至将花灯挂在教室里作为装饰。

“我原以为他们专注力不够,结果完全相反。”叶老师感慨,“纪律很好,参与度极高。他们和我们中国孩子一样好奇、一样渴望表达。”他特别提到,课堂上的分组合作与成果展示环节,中新两国孩子并无二致——都渴望被看见,都乐于分享。这种“无差别”的学习本能,让他深感教育的本质超越了地域与肤色。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国际教育双向交流的探索

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早在一年前,就组织人员对新西兰友好学校进行考察,2025年4月,新西兰巴弗斯托克橡树学校副校长Andrew Flanagan先生也来到海创访问交流,并对暑期研学发出热情邀约。

海创小学的这次实践,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范式。研学不再停留于“参观”“插班”“体验”,而是实现了“输出”与“共创”。中国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课程的设计者与讲授者;中国孩子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与桥梁的搭建者。

“这次去新西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中国教师走进当地课堂,向外国学生讲授中国文化。”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校长章献明表示,此次设计的课程虽以剪纸、书法、花灯等技能为基础,内容浅显易学,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课程就像一扇小窗,透过它,孩子们能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智慧。”

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校长章献明 接受记者采访

以洪建荣、叶福妹老师共同策划的“中国剪纸”课程为例,一首中国童谣、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可动手创作。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图案设计与手工技巧,更是情感表达、审美观念与节庆习俗的融合——福字贴门、窗花迎春,每一处细节都连接着中华千年的文化记忆。

章献明指出,新西兰作为多元文化共存的移民国家,对文化有一定的包容性。“我们看到当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积极参与,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爱,这让我们倍感欣慰。”他表示,让中华文化被更多世界儿童所了解与喜爱,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海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初心所在。

以世界为课堂,做未来世界的中国人

“我们希望孩子‘做未来世界的中国人’,前提是了解世界。”章献明说,“研学不只是旅行这么简单,它是孩子离开舒适圈,直面陌生规则、语言与生活方式的挑战。他们要自己管理物品、适应异国他乡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在国外学校的课堂中学习倾听与表达——这些,都是课堂无法模拟的‘活教育’。”

为确保研学顺利,海创小学精心设计了系列行前准备课程。一方面,通过专题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西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开展沉浸式“实地训练”,模拟真实场景,提升适应能力。

海创小学特别创设了纯英语学习环境,并围绕同龄人的生活方式,指导学生掌握住宿家庭礼仪、日常起居规范与基本社交礼节。同时,还系统培训了海外课堂行为准则——包括如何听课、参与讨论、遵守校规,以及应对与国内不同的教学节奏与要求。此外,出行安全与社会规则也纳入训练范畴。

章献明对孩子们在新西兰研学期间的表现毫不吝啬赞美:“一走出国门,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就觉醒了。他们会主动观察中西方的差异,努力用非母语沟通,积极适应新西兰的习惯,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内生的适应力与探索欲,正是海创小学教育理念的投射。”

文化自信:日常即练场,能力是通行证

为何海创小学的孩子能在异国课堂中如此迅速地融入?为何他们面对陌生的教学方式、语言环境甚至生活规则时,展现出超乎寻常的从容与主动?这背后,是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一贯的教育哲学。

学校始终强调“国际认同”——即学生首先要了解世界,才能实现有效对接。此次研学的反馈印证了这一点:孩子们在海外课堂发现,尽管教学环境不同,但学习方式、合作模式与探究精神高度相似。“他们甚至会‘得瑟’地告诉新西兰同学:‘我们学校有小动物、有菜园,你们怎么没有?’”章献明笑着说道。

在海创,批判式思维、项目学习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早已成为课堂的常态。孩子们习惯于专注观察、思考,发现并,而非被动接受;他们擅长合作探究,而非死记硬背;他们被鼓励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个真实问题:比如,在“海创稻田”自己动手育秧、在“海创动物家园”和农场孵养小动物、为“海创生态园制作水过滤系统、在“海创AI课堂”中设计原创动画。

正因如此,当他们走进新西兰以探究为主导、强调小组协作的课堂时,非但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如鱼得水。他们懂得如何在语言不通时,通过观察、手势和上下文去理解;他们敢于在不确定时主动提问,也乐于帮助同伴;他们习惯于在项目中自主分工、动手实践;他们甚至拿起摄像机,化身小记者,记录异国他乡的旅程,也互相采访,亲自策划、拍摄属于自己的研学纪录片。

学生的自信,不来自盲目的优越感,而源于扎实的能力训练与被充分尊重的成长空间。正如一位学生所言:“我以前觉得‘中国文化’是课本里的东西,现在我发现,它可以是一盏灯、一个字、一首诗,是能让全世界孩子都笑起来的东西。”

AI助力:教育科技赋能文化传播

此次新西兰之行,也展现了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在教育科技前沿的深度探索。教师团队在课件制作中熟练使用AI技术——不仅利用大模型生成双语内容,更通过高保真声纹采集技术打造“AI声音分身”,简单说,就是使课件中的英文语音保留了教师本人独特的音色与语调,增强了课堂的连贯性和亲和力。

未来,海创小学将持续推进“AI全向架构”建设,积极推动AIGC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转化致力于让师生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成为智能时代新应用、新范式的共创者。

一盏花灯、一首《元日》,海创小学师生在新西兰课堂播下文化火种,从“学习”到“传递”,以行动诠释“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国际教育实践。

作为本次跨国交流的承办方,圆石滩国际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这样一代人:他们既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能从容行走于世界;既理解他者,也被他者理解;既是中国的儿女,也是世界的公民——学贯中西、心系天下。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