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年味正浓,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烟台城市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逐光科技工作室的线上会议却依然在线。于欣东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正在打磨他们的专利申请材料,整个2024年的寒假,这支团队只休息了七天。
这就是逐光科技工作室,他们像是一家微型企业,拥有翱翔视界工作室、芯途创客工作室、智创未来3D打印社三个板块,更拥有独特的灵魂——一种由“奋斗者”文化、严苛的安全准则和家庭般的“真诚”共同熔铸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获得了耀眼的成就——团队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申请软著8项,省级技能比赛获奖5项等。
►团队部分成员参加竞赛合影留念
奋斗的起点 破晓的晨光
故事的起点,是2024年的9月。秦佳鸿、刘万超、葛承烨三位同学,找到了智能制造学院于欣东老师,想跟着他学技术、做比赛。于欣东为他们规划了一条先学制图,再出产品,最后申请专利的路线。
因没有固定的场地,宿舍、自习室、空教室就是他们的“流动办公室”。他们啃着B站上的公开视频,合资在网站上买课,互相讨论,直到宿舍关闭,学生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学楼。“赶到比赛关键时刻,为了赶方案,我们早晨6点才休息,睡两个小时后,8点去上课,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刘尚驰笑着说。
他们自主设计和生产的3D打印产品从生活化的收纳盒、手机支架到创意摆件,再到智能化的手机无线充电支架、机器狗等,不断迭代升级,广受欢迎。
►逐光科技工作室成立前期于欣东老师带领学生们日常学习讨论
腊月二十九的会议与那句“值了”
更深刻的磨砺在2024年寒假。“几乎每天都在开会,于老师的手机凌晨三点前都是在线的,每个周的周会上会进行工作复盘和调整。”整个假期,他们都在学习如何将创意转化为严谨的专利文书,逐字推敲专业术语,反复核对数据附图。
►寒假期间工作室团队持续讨论工作
开学后,当三份专利受理通知书如期而至,工作室沸腾了。“那一刻,感觉寒假所有的夜都没白熬!”那是梦想第一次被盖上官方的印章,它告诉这些年轻人:奋斗,真的有回响!
►逐光科技工作室部分专利成果与软著成果
更让于欣东欣慰的,是一位学生父母态度的转变。一直以来团队里的学生面临的都是连轴转的科研节奏,这让一位学生的父母非常心疼,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孩子的大学生活会如此辛苦。后来,这位同学与父母聊了很久,告诉他们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获得了什么。父母听后,只说了一句:“你来这个学校,值了!”
企业化的开端 十项“保命”条款
2025年4月,高锦霞老师的加入为团队装上了“电控”的翅膀,芯途创客工作室随之诞生。而一次产品测试中的无人机需求,也开启了翱翔视界工作室。在今年5·15校庆典礼上,逐光科技工作室与翱翔视界工作室正式揭牌。与此同时,他们也拥有了固定的工作室办公场地,随着团队的逐步壮大,于欣东正式将工作室引向企业化、制度化的方向。
►5.15校庆典礼上正式揭牌
打开工作室介绍,入目的是“十项HSE管理原则”和“十项保命条款”等安全规范。一个学生工作室,怎么会涉及“保命条款”这样严重的字眼?面对这个略显唐突的问题,学生们显得有些激动。
“我们这些规范,每一条都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比如无人机飞行,一旦错堕碰到人,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我们试飞都是在空旷无人的区域,而且必须保持50米的安全半径。”负责翱翔视界工作室的潘百奇说。
►潘百奇同学试飞无人机
负责生产的刘尚驰紧跟着补充:“多台3D打印机同时运行,在电路和负荷上都有风险,所以我们会有关于火源管控的条款。给学校2025级新生打印入学文创礼物时,我们就是排班,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搬了一张行军床,就睡在那里。”
独特的文化基因真诚绿洲
如果说“安全”是工作室赖以立足的基石,那么“真诚”便是让其拥有温度的灵魂。“我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拿多少奖,而是以他们的发展为中心。”于欣东认为,奖项只是努力的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综合素养。在他看来,“真诚”包含着学术忠诚、团队精神等多种含义,更是在涉及盈利时,抵御人性考验的盾牌。
整个工作室,自上而下都对于“真诚”有着一种近乎信仰般的虔诚。在采访中,学生们自嘲道:“我们就像是魔怔了一样,挂在嘴上的就是‘你真不真诚,你做自己了吗,这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吗’。”这种文化氛围孕育出了一股强大的自驱力。
本学期初,智能制造学院需要一个军训伴手礼项目,于欣东只给学生们转达了这个任务,学生从设计、财务报价到与学院老师对接全部独立完成,最后只向他汇报:“于老师,谈成了,何时交货?”
梦想对赌为每一个你定制飞翔的航道
于欣东为工作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量身打造了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这套培养方案从加入工作室的九型人格测试开始。“性格测试是为了让大家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比如有些同学不爱受约束,白天在工作室可能优哉游哉,但他一定会在任务提交时间前完成工作。大家明白了他的个人风格,就避免了一些纠纷和矛盾。这同时也是‘真诚做自己’的意义所在。”于欣东计算过自己在学生身上投注的精力,“一天24小时,可能近2/3的时间都会花在学生身上。这群孩子,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找我都是常事。”
随着学生的每一步成长与变化,于欣东总能及时为他们做出调整。例如,潘百奇最初的培养路线是制图方向,但他对此缺乏兴趣。于欣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通过与潘百奇的沟通,了解到他对无人机有着更浓厚的兴趣,于是立即放手让他投身于无人机领域。
翱翔视界工作室初创时,面对昂贵的设备,学生们在实飞前充满恐惧,“一炸机,四五百块就没了。”于欣东与同学们立下“对赌协议”:“我拿四架飞机给你们练,飞成功了,成本我出;飞不出来,以后你们自己承担。”这份信任卸下了学生们的心防,最终,他们仅损耗一架飞机,就成功“出师”。第一次飞机摇摇晃晃飞上天的瞬间,操场上爆发出激动的欢呼,操控起飞的潘百奇,遥控器上的手指已经开始打颤。尽管它随后就因操作不熟而“炸机”,但那份突破自我的喜悦,至今难忘。
►工作室内的项目化管理与飞机航模
目前,逐光科技工作室正在进行校内店铺与网点的部署,同时也在推进中小学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研学计划,让技术启蒙从校园延伸至课外。在于欣东的构想中,逐光科技是追逐科技之光的平台,相信他们会继续以“追光者”的姿态,在科创领域不断突破,让科技的光芒,在青春与创新的交响中,奏响更动人的乐章。(刘国庆、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