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瑶寨薪火相传 青年童心共绘文化图景

时间:2025-07-30 14:04:05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教育活泉:青年践行“百千万工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韵绵绵”实践团抵达永宁镇文化站。王日钜供图

晨曦初染横垌瑶寨,深入贯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精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瑶韵绵绵”实践团队近日扎根春市永宁镇横垌瑶族村开展为期一周的非遗进校园实践行动。团队以原创儿童剧《瑶王的诞生》为主轴,带动当地瑶族文化保育传承。

本次实践的缘起,深植于队长罗翊慈去年的一次叩问。她曾问镇长:“大学生进入乡村,最有意义的是什么?”镇长恳切回答:“希望你们能带来教育的‘活泉’。”今年盛夏,队长带领团队如约而至,以行动回应这份深沉期许。

原创剧本:《瑶王的诞生》燃起文化之火  最受瞩目的,是由队长罗翊慈倾心原创编排的民族神话儿童剧《瑶王的诞生》。剧本以盘王开族神话为蓝本,巧妙融入瑶语、长鼓舞与竹竿舞等非遗元素,并由孩子们亲自登台演绎。从剧本字斟句酌、语言口传心授到舞步手把手相教,团队全程深度参与,让非遗真正“活”在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与身体律动之中。

实践团队长罗翊慈正耐心指导公益课堂成员练习竹竿舞的基本步伐。王日钜供图

《瑶王的诞生》排练剧照。王日钜供图

回答“为什么来”:青年对文化断层的回应  进村当日,一位村干部问道:“为什么选择来这么偏远的地方?”队员王日钜的回答掷地有声:“正因为这里需要被看见才更需有人来;正因为文化面临断层,才更需有人守护。”这句话,道出了青年对乡土与文化的深鸣。

瑶语入课堂:语言的复苏从童声开始  在民族希望学校授课期间,团队拜访校长,共商非遗文化课程如何更贴近学生”。校长忧心指出,外出务工潮导致粤语涌入、本地人日常多讲语正加速文化传承迫在眉睫。他肯定团队的戏剧实践模式,并主动提供场地支持。

实践团与当地民族希望学校校长合影。王日钜供图

课堂上,一位小学生眼前一亮惊喜地问:“老师,你也会讲瑶语吗?”为营造沉浸氛围,罗翊慈与成员陈星羽提前自学教材,教授孩子们“你好”“你吃饭了吗”等日常用语。教室里彼落的稚嫩瑶语声,宛如古老语言复苏的初啼。

草药智慧:民族知识与生活连接  草药课堂上,罗翊慈与黄子鹏带领学生认识本地植物如艾草、木薯与凤凰木,从采集分类到创意拼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民族智慧。“这个艾草我们家门口也有,我奶奶会用来做糍粑!”一名学生兴奋地分享,瞬间拉近了古老智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及草药画合影。王日钜供图

节庆调研 :紧扣盘王节队员龚紫轩、陈丽虹深入展开节庆文旅调研,收集盘王节问卷百余份,探索“场景化设计—体验式传播”的路径,为文化教育与文旅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传承记忆:隐姓埋名的族群故事  7月17日,队员王日钜、王雨萱访谈瑶族会长,聆听明朝时期族人为避株连而改姓、分散的族群记忆。长者感叹:我们原本生活在一起,后不得不分散世界各地,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倒让瑶族文化传播得更远了。

队员王日钜、国李敏与瑶族会长进行深入交流,黄子鹏、王雨萱参与访谈并记录

演出绽放:童心演绎民族神话

7月18日,《瑶王的诞生》成果展演在掌声中圆满落幕。孩子们盛装登台,演绎瑶族创世神话,现场反响热烈。永宁镇团委副书记张添禄赞扬团队“扎根乡村、用心耕耘”,为乡村文化注入青春动能。演出结束后,一位小演员拉着老师的手,眼中闪着光问:老师,我们还能再演一次吗?如果有机会,我想演得更好。” 这质朴的童言,成为对本次实践最深情的回响。

公益课堂学员演绎瑶族非遗盘王节剧目。王日钜供图

薪火不熄:非遗传承的青春回响  非遗绝非书本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鲜活语言、集体记忆与自觉行动中的文化血脉

。本次实践不仅为瑶寨儿童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也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体悟传承的责任。守护薪火,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

原创戏剧《瑶王的诞生》成果汇演活动现场。王日钜供图

撰稿|罗翊慈 陈丽虹 王日钜

排版| 王雨萱 黄子鹏 国李敏 陈博 陈星羽

审查|罗翊慈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